(三)儒学在今天的世界
儒家智慧贡献给我们一系列概念,比如“仁义”,既提倡仁爱,又强调要在正义的范畴内施行;比如“学习”,既提倡学习理论,又强调实际践行;比如“孝悌”,既提倡在家里孝顺父母,又提倡在社会兄友弟恭;比如“礼乐”,既提倡礼以节人、规范秩序,又强调乐以和情、安和内心;比如“中庸”,既提倡用中道、不极端,又强调保持自我、和而不同。
而儒家在当今最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之一,就是“忠恕”,它不仅是历史贡献给今天的,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忠,是中人之心,尽心待人、忠于本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要极尽所能,“恕”是要量体裁度,所以“忠”与“恕”,与“仁”与“义”一样,是一对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忠,就是尽己之心,去付出和助益;恕,就是待人如己,去换位和体谅。
这样的理念,在今天听来,令人格外动容。这些关乎体谅、诚恳、理解、尊重的品质,随着历史河流的向前推进,常常是越来越沉入了河底,其踪杳杳。所目当今世界,矛盾一点就着,战争一触即发……都是因为“忠恕”这个看起来陌生的概念,实在是被我们遗忘太久了,忘了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知识分子,他们虽不同而和、虽不比而周,他们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难,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们尽管性情不同、出身不同、成就不同,但是在“忠恕”的感召下,都践行着儒者的光荣与梦想,体察万物,悲悯苍生。
而“忠恕”确实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在今天提供给世界的智慧准则。早在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周恩来总理为联合国大厅带去了孔子的两幅语录,其一是“以和为贵”,另一条就是关乎“忠恕”的解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请教孔子,是否有可以让人终身依照的一句话准则?孔子便回复给他这一句照亮万世的格言,这一句将中华文化的堂堂正气昭显于联合国面前的行事信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见,“忠恕”正是对“和谐”的达成,而“忠恕”也不仅是古代知识分子个人修为的守则,更是当代政治风云涌动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准则。
比如,旷日持久的巴以战争,是宗教信仰的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集团冷战,是政治形态的冲突;国内的贸易顺差与国外的反倾销举措,是经济体制的冲突;文化输出与文化侵略的论争,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代沟,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旧有事物对创新态势的打压,是思维模式的冲突……所有这些文明的冲突,究其避免和解决之道,都可在“忠恕”的心态中寻找答案。如此,就不会再用固执去拒绝异类、用偏激去反对异见、用自大去打击新生、用霸权去迫害弱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提出:“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所以,纵观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今天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使我们更应具备一份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中国智慧,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文/子曰文化 曹雅欣)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