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关内和关外
【新闻背景】
向国务院上报“特区范围延伸方案”,与香港签署兴建深、港机场轨道连接快线的相关协议,同东莞、惠州共商“优化珠江口东岸功能布局”……深圳近期的多项大举动,引起关注。
深圳市常务副市长许勤透露,今年初,国务院确定深圳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大举动正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先行先试”,它们都牵着一个关键词——一体化。
【并“关”】
特区一体化,有望终结“一市两法”,提升竞争力凝聚力
尽管深圳市常务副市长许勤未透露“特区范围延伸”的具体方案,但人们的普遍推测是特区内、外“合二为一”。
1982年,东西全长90.2公里的边防管理线把深圳“一分为二”:“关内”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区属特区,总面积395平方公里;“关外”的宝安、龙岗区和光明新区,总面积1557平方公里。
由于特区拥有地方立法权,深圳多年面临“一市两法”的尴尬。开车“闯红灯”,“关内”依照正向市民征求意见的特区《处罚条例》可罚款1000元,“关外”则按广东省相关规定罚款200元,“不仅有失公平、还引发社会矛盾”。
许勤说,“一市两法”、“内外分割”使深圳在制定政策、规划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推进改革“都遇到了困难”。
多年来,解决深圳“二线关”问题的呼声不断。今年5月,国务院批复《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时同意涉及特区范围等专项改革“另行按照程序报批”。
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合二为一”有利于深圳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也有利于消除深圳市民心理上“二线关”,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凝聚力。
【连“机”】
深港一体化,对深圳打造国际性大都市具有战略意义
据悉,在上报国务院的方案中,“深圳机场与香港机场间建设轨道交通、优势互补”是重点内容。
投资额约400亿元的深、港机场轨道快线全程30公里,建成后是首条在内地进行“一地两检”的跨境铁路。深、港机场轨道快线的运行时间约20分钟,将可实现“一小时无缝转机”。
今年6月,深、港专家完成了两地机场间轨道接驳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8月,双方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深、港机场轨道快线的相关协议。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对深圳“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的要求,深、港双方已加快了“深港创新圈”和落马洲河套、前海等地区的深度合作开发步伐。许勤说,深、港机场轨道快线和“深港创新圈”的建设,“对深圳打造国际性大都市具有战略性意义”。
【串“珠”】
区域一体化,有利于深圳在区域发展中增强辐射带动力
许勤透露,按照优化珠江口东岸功能布局的要求,深圳已先后与东莞、惠州举行了3次联席会议,并就环境监测、河流治理、交通建设、公共服务、就业体系等签定了37项合作协议。
2008年,珠江口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三市的GDP约占广东全省的1/3。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认为,“深莞惠”经济圈内,惠州充裕的土地、水资源是深圳所缺;深圳的技术、资金优势是惠州所需,同时也对以外向型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为主的东莞发展内源型经济、降低产业结构风险产生影响。
T形接驳的穗莞深、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已动工兴建,将珠江口东岸的“明珠城市”一线串起;惠州日前打通了连接深圳、东莞的6条“断头路”;东莞正从规划定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管理等领域加强与深圳、惠州的协作对接。
日前刚刚结束东莞、惠州调研的深圳市政协调研组认为,“深莞惠”三市经济“一体化”不仅能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珠江口东岸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更有利于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能力。
【展望】
三个“一体化”,将在更大范围内贡献改革开放实验新成果
三个“一体化”,意味着什么?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曹龙骐认为,“特区范围延伸”解决了深圳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深圳市委党校副院长谭刚说,特区内、外“合二为一”,将更大地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
“特区范围延伸”让深圳的企业界受到鼓舞。“在寸土寸金的特区现有范围内,企业已经很难有扩展的空间”,华为、比亚迪等知名企业人士说,生产基地所在的龙岗如能扩入深圳特区,企业也能享受到特区政策,进而加快企业的发展。
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分析,龙岗、宝安两区在深圳特区中的未来角色可望类似香港的新界,“特区范围延伸”也为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而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特区范围”延伸的不仅仅是行政区划,从珠江口东岸城市的“区域一体化”和“深港一体化”中,通过区域经济、国际经济的大延伸,深圳将寻找到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内贡献改革开放的实验新成果。(胡谋 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