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任国民党主席 专家:国民党步入"以党辅政"阶段

时间:2009-10-20 08:4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0月17日,马英九在国民党“十八全”上接任党主席,岛内舆论称一个全新的“马英九时代”来临。在这个“党政一把抓”的“马英九时代”,国民党内部改革以及未来两岸关系走势如何?两位大陆台湾问题专家详细解读——国民党步入“以党辅政”阶段

  ■ 专    家 

  王建民(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郭振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更大风险和挑战

  记者:2005年马英九曾经当选国民党主席,此次回任,岛内舆论普遍认为一个全新的“马英九时代”来临。

  王建民:确切地说,从马英九第一次担任党主席以及在2008年“大选”中获胜,马英九就已经是泛蓝的旗手和精神领袖,居于岛内政治活动中心。但是,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兼任党主席,意味着马英九从此集党政于一身,因此,意义不同。从这个层面上说,一个全新的“马英九时代”来临了。

  记者:接下来,大家更关心的是“党政一把抓”的“马英九时代”会是怎么样的。

  郭振远:从马英九决定参选党主席那一刻起,就受到岛内舆论的关注。马英九在2008年竞选中提出“党政分离”,所以回任党主席不仅受到民进党的攻击,也在岛内民众心里画下了一个问号。为什么回任?施政效率和成效的考量,是一个直接原因。推进国民党的改革,恐怕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王建民:是这样。其实对于马英九来讲,回任党主席是理想与现实的妥协,是出于现实的考量和执政的考量。他不希望未来国民党成为其施政的牵制,甚至是绊脚石,他一再强调“以党辅政”。“以党辅政”、改革国民党是马英九想要做的,成效如何将决定“马英九时代”会是怎么样的。

  不过,全新的“马英九时代”,预示着国民党将迈向“以党辅政”的“完全执政、完全负责”新局。对于马英九来讲,他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可以说是“集成败于一身”。

  致力推动党内改革

  记者:岛内媒体分析评价“马英九时代”,特别关注党政互动以及未来国民党的改革问题。

  郭振远:马英九推动国民党改革的理念可以概括为“清廉”和“民主”。对于国民党这样一个“百年老店”,诸如“派系”、“黑金”、“地方桩脚”、“贿选”等弊端都或多或少存在。相信未来马英九在党务改革上会有所举动。其实,马英九在高票当选党主席后,已经开始有所作为。比如,10月11日,国民党中央对8名违纪参选年底县市长选举的党员给予开除党籍的处分,表明了其改革的决心。

  王建民:国民党的改革,从连战担任党主席以来的历任都在推动,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在马英九看来,某些方面的弊端,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党执政的障碍。从马英九17日就任演说中可以看出,他未来将主要从以下方面推动国民党的改革:第一,坚持清廉政治,不向地方派系妥协。第二,党产归零。党产问题一直是国民党的包袱。逢大小选举,一定被民进党死死抓住。党产归零,就是为了让国民党轻装上阵。当然,还有队伍年轻化以及制度建设等问题,也都需要考虑。推动党务改革,并非易事,摆在马英九面前的问题不少,这些都将考验他的政治智慧与胆略。

  继续推动两岸互动

  记者:在“十八全”上,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连战发表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被列入国民党政纲,马英九对未来国共互动以及两岸关系也都有积极规划,怎样评价这些讯息?

  王建民:我个人认为,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在两岸关系方面表现出的立场、政策和策略值得肯定。他承认“九二共识”,扩大两岸经贸、人员往来,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的举措得到了台湾民众的认同。将两岸和平发展愿景写入政纲,说明马英九希望未来在两岸关系方面可以做的更多,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

  郭振远:“共同愿景”被列入国民党政纲,是国民党对续推两岸关系发展再次做了承诺和保证,这对两岸关系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马英九和国民党,对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有了高度共识。一年多来,两岸关系的改善已经成为马英九执政最耀眼的亮点。虽然民进党一再制造麻烦,但在两岸关系上没有哪一个被制造的麻烦最后成为真正的麻烦。可以说,在岛内,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生改善,都必须建立在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共识。岛内以及国民党内部,要求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未来按照国共两党的共识,两岸持续、稳固的和平发展应该是值得高度期待的。

  持续积累政治互信

  记者:在17日的记者会上,马英九重申高度重视两岸互信,并称这是一个“点点滴滴、长期积累的结果”。那么,未来两岸如何进一步积累互信?

  郭振远:互信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这在岛内已有共识。不过,在几十年的对抗隔绝之后,互信的完全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王建民:是的。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深入,一些政治议题不可回避。比如达赖访台等事件,说明两岸间的政治互信并非那么牢固和可靠,特别是还受到一些绿营势力的牵制,因此,强调未来两岸进一步积累互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积累互信的确是一个“点点滴滴、长期积累的结果”,两岸要从具体事情做起。有哪些事是目前应该做的呢?其一、两岸经济机制的建设以及制度化的安排。比如两岸经济合作协议(ECFA)的讨论。其二、金融领域的合作。比如尽快签署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MOU)。其三、一些功能性合作机制的建立。比如食品安全以及台商利益保护等。其四、在两岸人员往来中,台湾当局应该减少在投资以及旅游等方面的限制。与此同时,两岸文化交流也是必须要做的,增进岛内民众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以及一个中国的认同,对增进互信也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 李炜娜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台湾新闻 两岸新闻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