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部长 谢旭人
【提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保持了较高的增幅,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现在我国一天的财政收入,大约是1950年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提起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财政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财政实力的巨大变化,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感触颇深,言谈话语中流露出自豪之情。
谢旭人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保持了较高的增幅,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有62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6.13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收入6.62万亿元,60年间增长1000多倍。全国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开始,到突破1000亿元大关,用了28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1万亿元,用了21年时间;从1万亿元到6万亿元,用了9年时间。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是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重要体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60年来,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转变。公共财政主要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不论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社会事业,还是事关国家繁荣昌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外交、国防、科技、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2008年,全国财政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19667亿元。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上述民生支出24610亿元,增长25.1%。
财税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
谢旭人指出,财政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了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包干财政体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等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实施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工商税制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顺利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健全个人所得税、消费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制度,改革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和关税制度,税制更加科学合理,税种数量进一步减少到19个。
财税改革的不断深化,最明显的成效有三点:一是构建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比较科学合理的税制体系,逐步形成了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二是财政体制更加完善,进一步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预算制度不断健全,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透明度明显提高,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
财政调控能力不断加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财政部门始终注重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经济的职能。去年四季度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研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谢旭人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500亿元。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总体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谢旭人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财政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保增长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政运行日趋规范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部门顺应形势发展变化,着力把握财政管理规律,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财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谢旭人指出,财政管理贯穿于研究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编制和执行预算的全过程,是财政部门的日常工作。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只有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才能更好地为民理财。
谢旭人解释说,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遵照财政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明确加强管理的目标、方向和途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通俗地讲,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科学确定的方向和路径前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财政工作任重道远。谢旭人表示,财政工作的宗旨是“为国理财、为民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理财,实行科学管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财政工作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报记者 李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