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台中12月23日电 题:期待陆资由“小”变“大”
新华社记者 陈斌华
海协会与海基会23日在台中举行陆资赴台投资座谈会,两岸有关主管部门和产业界人士与会。会议务虚远超务实,但仍备受媒体关注,盖因台湾开放陆资赴台已半年,实际投资却是台湾主要贸易伙伴中最少的。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陆资竟成了“小资”,如何由“小”变“大”,是当前两岸经济合作的焦点问题。
据台方统计,截至11月底,台方共核准陆资赴台投资项目15个,金额仅有581.6万美元。而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11月,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237个,实际使用台资16.2亿美元。截至今年11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9743个,实际利用台资492.8亿美元。
在主要贸易投资伙伴排名上,大陆是台湾对外投资最多的地区,却是对台投资最少的地区;在投资金额上,492亿与0.05亿确实“差很大”。造成如此强烈的反差,两岸工商界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是台方对陆资限制太多,政策不明确,条件不优惠,环境不够好。台湾工商建研会理事长赖正镒即指出,台方有检讨调整开放投资项目、放宽限制,加强倡导,提供大陆企业更公平、合理经营环境之必要。已经入岛投资的大陆企业也认为,对陆资采取事前许可制和严格管理条款,严限陆企投资领域与产业,不利于陆企在台取得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地位。
深究台方种种不合理做法,根子还在于台湾当局对陆资戒心太大,欲迎还拒。20多年来,大陆将台资视同外资且“同等优先、适当放宽”,台方却将陆资视为“二等外资”,甚至担心陆企赴台会有政治考量。正是这种不正常的心态,衍生出不正常的政策,进而造成陆资变“小资”的不正常现象。
正如台湾工商界代表人士所言,任何资本都是将本求利,既要追求利润,又须避免风险,让投资实现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大陆实行市场经济多年,且是世贸组织成员。台湾各界若再戴着“有色眼镜”看陆资,显然已经落伍于时代,更无益于破解陆资变“小资”的尴尬局面。
令人高兴的是,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23日在座谈会上表示,台湾有关行政部门决定进行有关讨论,将对陆资实施第二阶段的开放。大陆人士对此表示欢迎,衷心希望台方对陆资少一点戒心,多一点平常心,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拿出更有效的方法,创造更优良的环境,让两岸相互投资不仅有来有往,更要有声有色,共创荣景,造福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