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专栏,为此发表了连锦添的《王毅为什么要说“聚同化异”》的言论,并发挥了王毅提出的“超越分歧、避免内耗、团结互助、共创未来”的十六个字,认为“聚同化异”是“求同存异”的升华,应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聚合最大之同,把‘异’化到最小”。
对于这些提法,我个人都很欣赏。王毅说的“聚同化异”,是在美国侨胞会议上说的,我希望把“聚同化异”这四个字用之于两岸三个主要政党,即共产党、国民党、民进党的相互关系上。在这三个政党之间究竟应如何“聚同化异”?新的一次两岸论坛最近在长沙召开,有民进党人士也来参加。我愿将自己曾在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人、和、经、文”四个字,再作一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所谓“人”,就是“以人为本”。现在,两岸在政治上的情况是:我讲“一中”,你讲“两中”,他讲“一中一台”。多少年了,各讲各话,很难说到一起。我认为,不管怎么讲,什么主张,总得有个立足点,客观标准。这个“立足点”、“客观标准”,就是对人民是否有利,是不是为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务,不能你讲什么就是什么。比方说到两岸是否应该和平统一时,我曾列出对人民有12大好处,公开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欢迎反对者批驳。所谓“好处”,不是空口讲白话,而是站得住、能兑现、经得起考验。不能只讲些空洞的、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诸如什么“民主”呀,“尊严”呀,“爱台湾”呀之类。真理只有一个,而且越辩越明。真理也是全面的,不能片面地只强调某一个方面。
所谓“和”,就是“以和为贵”。今年5月19日,台湾《中国时报》有篇文章讲了这样两句话:“对抗与冲突只是当前两岸关系的伴奏,和解与合作才是互利双赢的主调”。这话说得好啊。当前台湾的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而决不是“搞对抗、搞冲撞、搞恶斗”。国共两党,仅在国民党去台湾后就斗了几十年,民国两党和民共两党,歧见不少,长期时有斗争。难道还要继续斗下去,这对人民有什么好处?应该是讲“和”的时候了。应力求实现“岛内和谐、两岸和解、台海和平”。在各政党之间,要以对话代替对抗,以沟通代替口水,以协商代替恶斗。我们这个时代,既然是讲民主的时代,讲和平的时代,讲一切以“人民为最大”的时代,就应该是没有不可以和平协商与和平解决的事情。动辄怒目横眉、挺身而斗、拳脚相加,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
所谓“经”,就是“以经为先”。之所以要以经为先,是因为经济利益是一切利益的基础,是牵动千万人心的大事,并且在目前两岸政治僵局还没有完全打破之前是最容易行得通的。早在去年12月底,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会议上就强调,两岸必须“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要求尽早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今年5月26日第二次“胡吴会”中,双方也都强调“要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尽快商谈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以利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这种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相信对于两岸经济合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完善化,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在目前国际金融风暴猛袭之时,两岸建立合作机制,对于克服目前存在的困难,共渡经济难关,实在是太重要了。
所谓“文”,就是“以文为重”。指的是两岸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众所周知,经济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文化是这个社会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乃中国人的“根”,根深则叶茂,根衰则叶枯。无论日本之侵略中国,还是“台独”之搞分裂,往往都不会忘记要在这方面下手。例如:日本人当年在台湾搞的“皇民化”运动,李登辉和陈水扁在台湾搞的“去中国化”运动,本质上都是一脉相连的,都是要刨中国文化的根,改变台湾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其为害之大和影响之深乃人所共见,人们至今仍感受到其“遗毒”。正是有鉴于此,胡锦涛总书记特别重视在两岸开展文化教育交流。他在第二次“胡吴会”上说,双方应“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光芒四射,在目前的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
总之,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经为先,以文为重”,这对两岸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海峡两岸三大政党,都应以两岸中国人的利益为重,以中华民族的未来为重,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聚同化异”,使“同”实现最大化,使“异”达到最小化。如是,则两岸中国人之团结融合必将很快实现。 (李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