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日本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突然宣布辞职。日本舆论普遍认为,小泽下台完全是被金钱丑闻所迫。就在两个月前,小泽的首席秘书大久保隆规因涉嫌非法接受日本大型建设企业西松建设公司巨额政治捐款,被东京地方检察厅逮捕。据检方掌握的情况看,在2003年至2006年的4年间,小泽秘书从西松公司领取了2100万日元的现金,并造假账以规避审查。西松公司还通过其他方式向小泽每年提供2500万日元的捐款,十几年累计达3亿日元。而就在同一时期,小泽家乡岩手县的诸多公共工程几乎被西松公司独家包揽。由于民主党被不少民众认为在经济上较为清廉,而且有望在即将到来的众院大选中取代自民党,实现期待已久的政权更替,因此西松建设案曝光后,在日本社会引发强烈震动,各方的无奈和失望情绪达到新的顶点。
“西松建设公司非法政治捐款案”绝非偶然,而是日本“权钱政治”痼疾的再现和延续。
日本政治中的权钱交易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日本特有的派阀政治催化下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坛腐败大案不断,以“洛克希德案”和“里库路特案”涉案级别最高,金额和影响最大。
1976年,卸任首相田中角荣被指任内曾接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5亿日元贿赂,作为回报,帮助该公司取得全日本航空公司的客机定单。田中角荣、前运输大臣和17位高级官员被捕,田中本人被一审判处四年徒刑。
1988年,日本政坛另一个惊天大案“里库路特案”曝光。里库路特公司是一家以提供就职、房地产信息为业务的公司。自1984年至1986年间,该公司将大量原始股以优惠价格出售或变相赠送给政界要人近百人,金额达数十亿日元。自民党几乎所有头面人物涉案,包括首相竹下登、副首相宫泽喜一、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以及自民党主要领导人和各大派阀要员。案发后,竹下登被迫下台,其他涉嫌的12名政客也相继辞职,10多名官员被逮捕起诉。
为阻断腐败链条、防止腐败案件频发不止的尴尬局面,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初相继制定和修改了多个法律法规,着重严格政治资金的收受、管理和使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野阵营依旧弊案连连,显示改革成效不彰,腐败痼疾仍在。就在2007年5月,安倍内阁农林水产大臣、自民党政要松冈利胜涉嫌权钱交易,畏罪悬梁自尽,成为二战后第一个在任期间自杀的内阁大臣。与此同时,涉案企业“绿资源机构”前负责人也坠楼身亡。正是这家企业多年向松冈利胜提供大量政治捐款,并在松冈家乡多个农业项目招标中中标。此次西松建设案则成为日本政治腐败的又一续篇。
日本权钱政治频发有着深刻的制度诱因,其中金钱本位的所谓民主选举文化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权钱政治固然与当事人的个人操守有关,但当弊案在战后长时期、在朝野阵营大范围发生,尤其在不断加强政治资金管理的情况下仍然层出不穷时候,人们就不得不作制度层面的思考。
梳理日本的权钱交易案件,可看出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所谓民主选举的制度条件下,权与钱已经结成盘根错节的命运共生关系。涉案人与其说是为了个人的私欲,不如说是为了维持和扩大权力而贪腐。洛克希德案、里库路特案、西松建设案涉及日本政坛的三个风云人物田中角荣、竹下登和小泽一郎,这三人早年有着师承关系,竹下和小泽都继承了田中的政治风格。1974年,日本政论家立花隆在《文艺春秋》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田中角荣研究---其金脉与人脉》的文章,提出田中角荣的政治就是“金权体制”,以钱养权、以权敛钱。日本国内对田中角荣有不同看法,多认为此人富有政治才干和实干精神,甚至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由此可见,田中身陷权钱交易,很大程度上在于世道,在于制度,使其不得不然。
日本实行多党竞争的选举制度,政治人物的权力来自于选举。西方民主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激烈的竞争性选举,通过政党间的政策辩论与民意选择,才能不断净化和提升执政的品质,选出好的领导人。然而,事实却并非那么简单和理想。以日本为例,其选举表面看以政见为中心,但实际起作用的只有三样东西---“地盘、口碑与钱包”, 即围绕人际利益关系和口碑形象展开。乡村和地方选区重前者,都市选区重后者。乡村和地方选区富于传统色彩,重人情世故。参加选举的候选人从父辈、祖辈或是党内前辈手中继承地盘,甚至有人为此甘愿作他人养子或入赘当上门女婿,为占据地盘挖空心思。地盘还需时时经营,参选人以及当选议员平时就要花重金维持人情关系,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要向选民送礼表达心意,并调动经济资源, 对选民特别是地方豪门、大企业以及有影响的社会政治团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选民在投票意向上主要看候选人与自己的交情以及为自己谋利的能力。都市选区情况有所不同,选民多无特定的支持政党和支持对象,投票主要看候选人的形象。因此,参选者需要在一个较短时间内集中曝光,以提高知名度。对于一个不知名的新人而言,资金实力决定其媒体曝光率,进而影响当选率。无论是在乡村地方选区,还是在都市选区,选举都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据统计,在日本竞选国会议员的花费至少在1亿日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