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十位台胞的大陆生活纪事

时间:2009-05-12 08:1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  电 题:此心安处是吾乡——十位台胞的大陆生活纪事

  新华社记者李寒芳 许晓青 许雪毅

  “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洛阳与长安。”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出任河南尹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自1987年“探亲潮”打破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状态后,台湾同胞前来大陆与日俱增,现在每天往来两岸之间的台胞络绎不绝,常居大陆的台商、台生、台企员工和眷属已有百万之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随处可见台湾同胞的身影。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越来越多的台胞在大陆各地工作生活,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与大陆各地人民朝夕相处,成为亲如一家、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我们连祖先牌位也一并请来了”

  20年前来到珠三角时,台南人林显章没有扎堆于台商云集的东莞,却选择了位于广州市区东北面的从化市落脚,创立了三奇石矿有限公司,在130亩村野之上“开疆拓土”。当时的从化是广州最贫困的山区。

  刚来大陆的头十年,林显章选择一个人打拼,后来妻子、儿女、父母迁徙而来,小儿子更从3岁起就在当地上幼儿园,说得一口标准的从化腔粤语。他说:“我们连祖先牌位也一并请来了。”

  来自台中县的李唐,也很早就在上海的家中供奉起台湾的祖先。他说,台商们捧着家中祭祀的神像或祖先牌位一起“搭机”来大陆,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1993年,已届古稀之年的李唐在浦东成立大唐食品有限公司。一晃十几年过去,浦东从农田阡陌蜕变为大陆的金融重镇和开放前沿,大唐食品也慢慢红火起来。

  李唐一大家子在浦东已经四世同堂,曾获得上海市“模范家庭”荣誉称号。“生活就像倒吃甘蔗,越吃越甜!”李家人喜滋滋地说。

  涂季冰公司一楼墙壁的显著位置,挂着两张金底烫红字的奖状,一张是“昆山首任荣誉市民”,另一张则是“对昆山最有贡献的10个人”,颁发于昆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5周年之际。

  “我不是新昆山人,是老昆山人。”涂季冰说。1992年,他受捷安特董事会之命来到昆山,从此把自己的事业和情感都倾注在这个苏南小城。

  年近七旬的涂季冰现在仍每天工作到晚上8点,“最近我们引进了美国的铝合金生产技术,希望能和大陆的大飞机工程配套,”涂季冰说,作为中国人,自己要为“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尽一份力。

  涂季冰喜欢穿唐装,办公室里也都是中式传统家具。他说:“昆山是个好地方啊,我要在这里一直住下去。”

  “十年一觉扬州梦”,新竹人刘兴基觉得这些年来他在扬州的生活,是一场越来越甜美的梦。

  刘兴基原来在台北经营婚纱摄影店,1996年在南京开了第一家“上花轿婚纱摄影城”,后来又陆续开了扬州、洛阳、郑州三家店。“在大陆我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如今‘拍好照,上花轿’已经成为扬州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刘兴基说。

  刘兴基的扬州店位于垂柳依依的汶河边。记者在店里看到,前来拍照、预约的新人很多,大堂里悬挂的“到台湾拍婚纱照度蜜月”的巨幅广告引人注目。

  “台湾的新人可以到苏州、扬州,大陆的新人也可以到阿里山、日月潭去拍婚纱照,互相在对岸留下最美好的瞬间,”刘兴基说,两岸直航后,原来不敢想的业务都可以做了。

  因为喜欢扬州的悠闲生活步调,他从1999年开始在扬州长居。刘兴基说,扬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希望儿子在台湾服完兵役后能来大陆接手他的事业,一家人在扬州安家落户。

  “家乡的空气是甜的”

  上午9时,位于上海市虹桥路的鼎瀚中医门诊部飘出阵阵艾草的熏香。二层小楼布局清新雅致,进门处张贴着四季养生常识图,淡灰色的墙壁上挂着写意禅画,一层候诊位边的电砂锅内煲着热乎乎的养生粥。“我们特别打造类似会所的环境,让病人一来就会很放松。”黄宗瀚说。

  14年前,黄宗瀚辞去台北中心诊所的工作,赴上海中医药大学读本科。“十年磨一剑”,2008年6月,黄宗瀚开了这家诊所。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台生口中,这位师兄是位“牛人”。他接连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本科直升硕士、硕转博的资格,又成为首位在沪开业的台籍中医师。这在上海中医大的台生求学史上均是破天荒。

  黄宗瀚现在的病人中,大陆病人占了三分之一。他说:“大陆新医改措施的推行,让我的诊所未来有望逐步享受到公营医疗机构的待遇。我非常看好两岸中医资源整合的前景。”

  “在这里工作等于为全家请了保健医生。”曾当过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的张美云,如今在鼎瀚中医门诊部担任文宣推广工作,此外还有另一个新身份——黑龙江媳妇。

  出生于桃园县中坜的张美云,从小在眷村长大。她说:“熟悉了天南地北的口音,后来在大陆各地走访时,再重的口音都能听得出来。”

  “唠嗑”“咋整”,说话温婉软糯的张美云,现在偶尔也会蹦出这样几句东北话。她和丈夫阎俊杰于2003年步入婚姻殿堂,不久就有了两个儿子,大的两岁半,小的一岁出头,为此他们在上海又购置了一套更宽敞的住宅。

  “两岸婚姻为什么一定是不对等的呢?这只是旧观念而已,”张美云说,她的圈子里有很多两岸夫妻,大家走到一起只是“因为爱,所以爱”。

  “我是台湾农民创业园政策的受惠者。”台农李志鸿守着他的3000亩茶园,在清静的祖籍地——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甘之如饴。

  永福是福建最大的高山台地,地理条件可与阿里山媲美,因此吸引一批批台湾茶农前往“安营扎寨”。

  李志鸿一直把自己当作永福镇李庄村一分子,为村里修路、盖学校、购买医疗器械,是村里人眼中的“大善人”。

  “每次回去汇报家乡的情况和自己所做的事情,父亲总是很高兴。”站在爷爷奶奶的坟前,45岁的李志鸿深情眺望周围一座座茶山。“家乡的空气是甜的。等到茶园收获了,我会更多地回馈乡里。”

  “现在思考更多的是留在这里发展”

  色彩绚丽的教学楼,郁郁葱葱的花园草坪,琅琅的读书声传来……上海台商子女学校校园的一角,一群五六岁大的孩子身着“学士服”正在排队拍照。“他们正在举行幼儿园毕业典礼。”赖志伟指给我们看,眼光里充满着宠爱。

  33岁的赖志伟生在高雄,在台湾大学拿到历史学硕士后,先后在高雄、台北两地执教。他说:“当得知凭台湾的教师资历,可以在大陆台商子女学校找到工作时,我就决定大胆来试一试。”

  2008年,赖志伟来到位于上海西郊的华漕镇工作、生活,远离大都市的喧嚣,每天与数百名台商子女为伴。

  作为学校最年轻的一任学务主任,他几乎每天与孩子们同吃同住,还负责学校从初一至高一年级的历史课。他说:“如果说最初来上海是出于好奇,那么现在思考更多的是事业顺利,留在这里发展。”

  “买东西要去七浦路,做衣服要去董家渡,美味小吃在南京路……”台中姑娘索承美谈起上海的好去处,如数家珍。

  索承美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妇科专业的研三学生。2001年,她在台湾读完专科后到上海开始求学之路。

  “虽然台湾迄今为止还不承认大陆学历,但要读中医,怎么能不来中医的故乡呢?”索承美说,她那一年级学生有200多人,其中台湾学生就占了七八十名,大家都抱着同样的想法。

  文静纤弱的索承美现在一边忙于毕业论文答辩,一边在认真准备大陆医师资格考试。她说:“大陆刚从业医生的薪资要比台湾少,可是这里病例多,发展空间大,能充分感受到作为岐黄传人的职责。”

  初见洪绍荣,是今年4月在厦门举办的一场证书颁发仪式上。当时,他被授予大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是大陆开放台湾居民参加司法考试以来,首批通过的37名台湾人士之一。

  5月初,记者在北京一家咖啡馆又见到洪绍荣。得知记者刚报道完两会南京会谈,他饶有兴趣地说:“会谈达成的协议、共识文本,我都认真读过。无论是两岸民航业、金融业或其他方面的合作,都离不开法律的协助。我们这一行大有可为!”

  洪绍荣现在一边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博士,一边在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担任两岸法律服务中心的律师助理。他说,最近来中心咨询入岛事宜的大陆企业比过去明显增加,自己具有独特的“两岸背景”,因此很有发展前景。

  他的女友和同行钱薇一同前来接受采访。这位武汉女子说:“我们都算‘背井离乡’来北京,现在都钟爱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沧桑韵味。”

  结束采访时,这对小情侣甜蜜地告诉记者,他们婚期已定,将把自己的事业和家庭都放在北京。阳光照映着咖啡馆门口娇艳的蔷薇花和这对情侣幸福的面容,这一刻,京城愈显春意。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台湾新闻 两岸新闻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