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三十载 海峡涌春潮

时间:2008-12-31 23:4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题:晴雨三十载 海峡涌春潮——写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张勇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篇文告情真意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奏响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时代乐章。今天,重温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告,仍清晰感受到它那振聋发聩的召唤力和震撼力。

  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告台湾同胞书》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主张,再次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30年风起云涌,30载沧海桑田。在中华儿女长期奋斗和同心戮力下,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对立走向交流、对话,排除各种艰难险阻,沿着和平稳定的方向不断前行,谱写两岸关系发展的辉煌篇章。


    资料图片:《人民日报》发表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吹响号角 对台方略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自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不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和发展对台方针政策。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台方针政策由“解放台湾”发展为“和平统一”,而《告台湾同胞书》正是实现这一发展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为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月,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宣告自当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呼吁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

  忆及30年前在报纸上看到《告台湾同胞书》的感受,老台胞纪朝钦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思想上非常震动。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的意义非常重大。”

  《告台湾同胞书》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决策和思想,包含了和平统一的主要政策。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1月说:九条方针“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根据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经过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实践,我们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这一方针政策既考虑到国家统一的民族利益,又照顾到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宣告了两岸关系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随着两岸关系和台湾形势的发展变化,1995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次讲话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八项主张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在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新主张。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的重要主张。

  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春风吹渡 两岸交流合作大潮涌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名作《乡愁》,道尽了无数台湾同胞的思乡情怀。

  1949年后的数十年间,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两岸同胞咫尺天涯。多少亲人生离成了死别,多少骨肉小别成了永诀。

  时光流转。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如同春雷一声。“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旅游参观、经济交流”等情真意切的邀约,立即在岛内激起热烈反响。

  碍于台湾当局的种种限制,台湾同胞当时不得不辗转归乡。时任驻大阪总领事的老台胞郭平坦,就陆续接待了十几位想借道日本回大陆的台湾同胞,“有一位近60岁的山东大汉找到我,要回老家,一个星期后我告诉他‘祖国欢迎你回去’,山东大汉竟然泪流满面,紧握着我的手说‘感谢郭领事,感谢祖国’。”

  198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对台方针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台湾同胞强烈要求下,蒋经国先生主持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作出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的决定。11月,常州籍台胞周纯娟成为获得大陆方面入境证件的第一人。从此,隔绝两岸同胞的闸门被打开。截至2007年底,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已超过5074万人次,大陆居民往来台湾累计超过185万人次。两岸人员往来由涓涓细流汇成了滚滚洪流。

  也正是在《告台湾同胞书》这份饱含手足深情与民族大义的文告里,大陆方面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三通”的概念由此创生。从此,大陆有关方面和两岸同胞一道,排除种种干扰和破坏,不断推动“三通”进程。2008年12月15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将届30周年之际,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实现。两岸交流往来从此迈入“天堑变通途”的全新境界。满载两岸同胞欢欣的包机、航船和信笺,从上海、天津、福州……从台北、基隆、高雄……在海峡间交汇、串联起热络繁忙的“热线”和“黄金通道”,为我们勾勒出“海阔天空”的绚丽图景。

  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同样呈蓬勃发展之势。大陆方面克服种种阻碍,始终如一地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广大台商也踊跃“登陆”投资兴业。截至2008年11月底,大陆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7238个,实际使用台资474.7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6%。截至2008年4月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已逾8505亿美元。祖国大陆自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以来一直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成为两岸关系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文化交流是联系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自1987年台湾影视制片人率先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来祖国大陆拍摄电视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后,两岸文化交流沛然莫之能御。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至2007年底,仅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就达5000多项、5万多人次。目前,两岸文化交流已遍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文物、民俗等各个领域,在两岸民众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编辑:娟子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