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十项措施顾当前利长远

时间:2008-11-16 09:17   来源:人民日报

  针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急剧恶化,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新政策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哪些影响,中国经济能否在全球经济衰退中保持一枝独秀?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良好,但外部影响不容忽视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前三季度GDP增长达到9.9%。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7.2%和22%,财政收入增长22.6%,这些指标都是不错的。价格水平也得到了控制,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涨幅连续6个月回落,1—10月份上涨累计是6.7%。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粮食总产量和单产都创造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油料和生猪生产的形势较好。外贸前三季度保持着2000多亿美元的顺差。在城镇就业方面,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936万人。从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的10月份的数据来看,主要经济指标呈正增长,但增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在目前许多国家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还是好的。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9月份以后我国经济下滑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出现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将会对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恢复工作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不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中央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的调整,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

  专家认为,这一套力量集中、力度较大的组合拳,兼顾了当前和长远,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既有利于扩大投资,又有利于拉动消费;既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又有利于深化各项改革。

  四方面优势为我国经济提供较大回旋余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认为,这次中央对经济政策做出重大的调整,并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连续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传递出中央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这种决心和信心,来自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优势可以使我们化危机为机遇,迎难而上。

  一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在国外,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毕竟有限,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良好。我国出口产业链比较完整,特别是我们企业的竞争力、适应能力、调整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比较强,在国际竞争中仍保持着一定优势。

  二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投资和消费的潜力都很大,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很强,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加大内需,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三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建立了比较好的体制、物质和技术基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民储蓄率比较高、外汇储备比较充沛,资金供应总体充裕;我们还拥有非常广大的、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

  四是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还都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增强。当然,还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的优势。

  说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穆虹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善于应对,就能够把挑战转化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深化改革的机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既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世界经济稳定的重大贡献。”

  新增资金不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世界经济有积极作用

  十项措施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增加投资,这会不会造成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新增的1000亿元投资,投资的投向非常明确,主要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业领域安排的投资很少,主要是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因此,从资金安排的主要领域来看,不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

  谈到新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专家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13亿人口,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平稳,本身对于世界经济就是一个贡献。此外,中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增加原材料需求,这将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一些原材料出口国的经济产生非常有利的影响。还有,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会迎来企业新一轮的技术革新,需要引进大量的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中国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需求增加,也会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产生积极作用。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