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5日电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4日在台北举行第二次“陈江会谈”,签署四项协议,两岸大“三通”即将正式实现。台湾和香港各大报章今日广泛大篇幅报道,并纷纷发表社论评述这一“划时代的大事”,期待两岸共创经济荣景。
四通:海空直通,还要“想得通”
台湾《联合报》社论说,“三通”这个出现在两岸间已有三十年的名词,昨天终于在江丙坤、陈云林签字后实现。通航、通邮、通商,这是人货及讯息的“三通”,而一切的本源皆在“第四通”:两岸朝野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想得通”!其实,二十年前,自蒋经国开放“老兵探亲”后,两岸三通即已启动;唯海空皆通,却并未“直航”。昨日签署,不是为了“通航”,而是为了“直航”。直航之所以蹉跎延迟了二十年,可见两岸朝野皆有“想不通”之处,但并非“不想通”。
文章说,可见,这二十年的激荡翻腾,已使两岸渐渐“想通了”,直航遂亦顺理成章。因此,昨日江陈会的签署,三通并非最重大的成就,最大的成就应是协议达成所反映的两岸思维的重大调整与改变。也就是说:“想得通”比“三通”的成就更大!
正面看待江陈会谈的四项协议
台湾《中国时报》的社论称,两岸海基、海协在十数小时内即顺利签署完成四项协议,包括航运、海运、邮政合作与食品安全机制,对两岸关系而言,这是一份历史性的文件,代表十数年未决的两岸三通将在四十天文件生效后,正式上路;对两岸人民而言,立即可见的时间成本与飞航成本即刻降低,初步估计每年至少节省逾三十亿元(新台币)。
文章说,两岸关系走来二十年,从早年的开放老兵探亲,进一步经贸交流,走到今日,两岸时间、空间乃至心理真正拉近到几乎没有距离,这是划时代的大事,想想看,未来从台北到上海,一个半小时的航程,早上往、晚上返,白天开会、晚上就能回家吃消夜。所有在大陆设厂的老板们,都能重新思考“家”与“事业”的安顿方式,对台湾而言,利当然绝对大于弊。
文章称,人民的共同利益,本来就该是政治人物应该置放心头的最优先事项,正面看待江陈台北会谈四项协议的成果,两岸确实可以共创经济荣景。
惟有内外兼修才能创造两岸双赢
台湾《工商时报》社论说,备受瞩目的历史性“江陈台北会谈”,按照预定进程,已于昨天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并针对航运、海运、邮政合作与食品安全机制等四项议题签署正式文件。此举不只将使相关四项议题的两岸交流互动呈现新局,后续效应更将使两岸进入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相辅相成,再难区隔切割的崭新境界。
文章说,二次江陈会在顺利签署四项协议文件后,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两岸的全面三通,在这样的基础上,两岸下一步的协商议题,势必聚焦于进一步扩大双方的经济合作,实现两岸更大规模的双赢。不过,因为重点在于追求双赢,两岸关系的进程更需步步为营才可能成就步步为赢。
三通扩大两岸经济合作潜力
香港《大公报》的社论指,昨日在台湾举行了两岸间的一次历史性会议,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经会谈后,对两岸海运、空运、邮政及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重要共识,同意落实客货海运直航、邮件直接传递和扩大、改进航空直航等,给两岸交流带来了重要的突破,加上早已开放的大陆赴台直接投资,通邮、通商及通航的大三通将可实现,令两岸交流可加快向深度、广度发展。这除了巨大的经贸意义外,其政治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一直以来“三通”成了台湾岛内赞成与反对跟大陆深化关系的争议焦点,今次能在此项突围,将有利于长远的两岸政治走近。
开启“三通”时代 加深两岸交流
香港《文汇报》社论说,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昨日在台北分别代表两岸在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4项协议文本上签字。这是两会首次在台湾进行协商并取得实质性成果,不仅标志着两会沟通管道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模式,正式开启两岸“大三通”时代,有助两岸更紧密合作,携手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创造双赢的未来。
文章说,陈云林一行在台湾的成功访问,将大陆方面改善两岸关系的愿望和诚意,直接传递给台湾人民,受到岛内多数民众的认可和欢迎。此行将进一步增进两岸互信和了解,加深两岸交流,对于今后两岸关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两岸经络进一步打通
香港《明报》社论称,大陆海协会长陈云林历史性访问台湾,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举行第二次“陈江会”后,两人签署了航空、海运、邮政合作和食品安全机制等4项协议,两岸实现全面三通,再迈进一大步。两岸经络打通之后,今日举行的金融和工商航运两场座谈会,显示朝着更深层次经济整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