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拥有红顶商人的影响力,但却拒绝红顶商人光环的企业家;他支持国家统一,他的政治观点十分鲜明,没有随着岛内政治风向倒来倒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宗荣发自北京 白手起家,创造奇迹缔造了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台塑王国”;
心系中华,两次发表万言书,批评陈水扁当局一意孤行主张“台独”可能为岛内民众带来灾难;
游走两岸,不仅被大陆视为台商领袖、两岸交流的先行者,同时也成为岛内蓝绿阵营争相拉拢的对象……
王永庆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创造着神奇的人。在台湾富豪排行榜上,他以68亿美元排名第二。作为台塑集团创办人,他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10月15日,王永庆在美国新泽西州病逝,享年92岁。
“能为整个民族做几件重要的事,一生也算没有白活”
在一次访问大陆的演讲中,王永庆的一番感慨,流露出他浓浓的中华儿女赤子之心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句话叫“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说的是当年楚国的先民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山坡林地创建楚国的经历,并在期间表现出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开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文化精髓。这种精神,正是王永庆一生为台塑集团开疆辟土、为两岸经贸交流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没有他,两岸关系要缺乏很多精彩。”香港中评社10月17日发表评论说。
王永庆1917年出生于台北县一个贫苦的茶农家庭。15岁,由于家里供不起他继续念书,王永庆小学毕业即到嘉义一家米店当学徒;16岁,勤奋的王永庆带着父亲借来的200元钱自己开办米店,踏出了当老板的第一步。
1954年,37岁的王永庆与别人合作筹措50万美元,创办台湾岛内第一家塑胶公司。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台塑集团已经发展成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名符其实的“台塑王国”。目前台塑集团的资本额达新台币24623.97亿元,员工超过9.5万人,触角遍及塑化、纺织、石化、电子等行业,集团下挂牌公司达10多家。
从不名一文的米店学徒到首屈一指的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门外汉”到声名显赫的“塑胶大王”,王永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传遍全世界。曾经采访过王永庆的资深媒体人言吾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认为,俭朴而又勤奋的王永庆,就是“台湾奋斗精神”的代名词。
“我今年已经75岁了,若能为整个民族做几件重要的事,这一生也算没有白活,就算血本无归,又何足惜之!”在一次访问大陆的演讲中,王永庆的一番感慨,流露出他浓浓的中华儿女赤子之心。
“如果来两三个王永庆,两岸事情就好办了!”
1989年政治风波后不久,王永庆首次密访大陆,邓小平亲自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会见了王永庆
1989年11月30日,王永庆首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提出在大陆投资建立一个大型的、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石化工业特区。而这个曾经被简称为“901工程”的“海沧计划”,正是他“为中华民族做的几件重要事情”之一。
早前在国台办前经济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牵头安排下,原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员黄德海从2004年开始长期追踪研究台塑集团和王永庆,每年都要来台湾一到三个月进行驻点采访,是两岸唯一得到台塑集团支持进行全面采访和贴身观察的学术团队。如今已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的黄德海,在《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一书中,首次披露了那段发生在90年代初两岸争取“台湾经营之神”的秘史。
“如果来两三个王永庆,两岸事情就好办了!”1989年政治风波后不久,王永庆首次密访大陆,邓小平亲自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会见了王永庆。会见结束后,邓小平邀请王永庆共进晚宴。王永庆委托能讲一口流利“国语”的女儿王瑞瑜代为致词。1990年1月11日,王永庆再次飞抵北京,拉开台塑投资大陆的序幕。黄德海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经过实地考察,王永庆决定在厦门海沧斥资70亿美元。至此,“海沧计划”的实施蓝图正式浮现。
但当时岛内对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十分严格。王永庆秘密赴大陆考察曝光,引起台当局不满。当时的台当局领导人李登辉多次要求彻查王永庆的产业,甚至威胁如果签署“海沧协定”,将停止台塑三家母公司的股票交易。
“一些政治问题我不知道,也不能替台当局讲什么话,就只好不做。”1991年10月,王永庆在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明了对“海沧计划”的态度。他认为“海沧计划”是否实施,取决于台当局的态度。1992年11月6日,王永庆“海沧计划”被迫紧急刹车。
“某种程度上来说,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两岸在台湾解严后迅速建立起紧密的经贸联系并逐步加强,王永庆功不可没。”黄德海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如是说。而台湾《联合晚报》也发表社论认为,两岸关系解冻时,王永庆已经70岁,但他毫不迟疑,积极规划开拓大陆的生产机会。虽然因为无法控制当时两岸的政治风向变化,“海沧计划”无法顺利进行,但王永庆睿智的战略眼光与气魄,在那个时代难寻匹配。
“台湾与大陆当然是同一个国家,就像兄弟姐妹是一家人”
王永庆不畏权势,数度抨击台当局“戒急用忍”政策,并因此一度与当局关系陷入紧张
多年来,王永庆积极开拓大陆市场,并深切盼望台当局开放两岸“三通”。反对“台独”、反对两岸分裂的王永庆,被视为台湾企业界的政治风向标之一。游走两岸多年、没有任何政治头衔的王永庆,对极其微妙的两岸政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他还不畏权势,数度抨击台当局“戒急用忍”政策,并因此一度与当局关系陷入紧张。
1996年,李登辉推出“戒急用忍”政策,大幅收紧岛内企业赴大陆投资,而王永庆坚持在福建漳州投资发电厂,引发李登辉与台塑集团之间的政治经济角力。黄德海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王永庆电厂建成初期连续亏损,李登辉得意地警告那些对投资大陆跃跃欲试的台湾企业家,“连王永庆都亏了,你们还要往大陆投资?”不过没多久,大陆电力缺乏,漳州电厂又活了起来。“漳州电厂恰逢其时,体现了王永庆的眼光。别人看不到的,他看到了。”黄德海说。
2000年,岛内实现首次政党轮替,以“台独势力”为基本盘的民进党当局上台。一时间,“三通”成了岛内蓝绿阵营政治斗争的焦点。就在岛内许多企业家急着和民进党新“政权”结交关系之际,王永庆却在2001年发表万言书,批评陈水扁当局一意孤行主张“台独”,将为岛内民众带来巨大灾难。
谈到“一中”问题,王永庆呼吁台当局必须顺应国际主流思想,“今天最主要的问题是,大陆主张全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世界各主要国家也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2002年,王永庆又不畏权势,公开批评陈水扁在“三通”问题上“只说不做”,并明确表示“台湾和大陆同是一个中国,台湾人就是中国人”。这个观点,王永庆后来反复强调,至死未变。如今,王永庆驾鹤西去,但他的一番话仍震撼人心:“台湾与大陆当然是同一个国家。就像兄弟姐妹是一家人,这个家庭是大家的。”
2004年元旦,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在即,陈水扁再次操弄“统独议题”割裂台湾。在两岸关系充满不确定的大背景下,87岁高龄的王永庆在媒体上公开呼吁,“两岸不只要‘三通’,更要‘全通’。”他说,现在谈“三通”已经太晚,“两岸应‘打拢通’(闽南话,意即全面打通)”,让两岸往来不加任何限制。”
而马英九2008年3月22日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也随即拜访王永庆,并向其请益两岸经贸及未来台湾经济发展方向等问题。据悉,王永庆曾当场询问马英九是否开放“三通”。
“王永庆的政治态度前后连贯、坚定清楚地主张两岸三通。我们的研究包括岛内的研究,都认为他的政治观点十分明显,没有随着岛内政治风向倒来倒去。他支持国家统一,曾提出类似共同市场的构想。”黄德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王永庆与台湾其他第一代企业家,共同与当局达成的‘和解共生’政商默契,为台湾经济腾飞奠下坚实基础。”说到王永庆在两岸政商两界的地位,资深媒体人言吾如是对《国际先驱导报》评论道,“可以说王永庆是一位拥有红顶商人的影响力,但却拒绝红顶商人光环的企业家。”
“他再次感动了整个中国,再次赢得举国的赞叹与尊敬”
回首王永庆后半生20多年来与大陆的交往,他身上充分体现的“同胞爱、手足情”让人感动
“有钱不去做公益,是一种罪过。”这是王永庆的名言。而被人津津乐道的王永庆,一生中总共为慈善事业捐赠25亿元新台币,成为台湾史上捐款行善最多的企业家。
作为最早来大陆投资的台湾商人之一,王永庆对大陆充满了特殊感情。据台湾《联合报》报道,2004年,王永庆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提出在贫困地区兴建1万所希望小学并设奖学金,捐赠金额达30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经立案或发包兴建的有2300所小学,已完成的有500多所。
2008年5月,王永庆投资设立、目前大陆最大的台资合作医院厦门长庚医院,也正式开业运作。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5月14日,王永庆向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深埋心中的那股大中华情结,可见一斑。
面对岛内“台独”分子攻击他倾向大陆,王永庆说:“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岂只是经济。台湾和大陆完全是家内人,是没有办法分开的。承认‘一中’有什么难的呢?……解决台湾目前的经济问题也可以很简单,就是承认‘一中’原则,假如台湾的政治家懂得这一点,和大陆在政治上有转机,问题就通通解决了。”
黄德海总结说,“王永庆的前半生事业重心在台湾,后半生在大陆。”而回首王永庆后半生20多年来与大陆的交往,他身上充分体现的“同胞爱、手足情”,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海峡两岸血脉相连以及这位老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他再次感动了整个中国,再次赢得举国的赞叹与尊敬。”有网友如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