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我国积极应对粮食安全两大新挑战
——写在第28个世界粮食日之际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董峻 席淑静)16日,我们迎来了第28个世界粮食日。尽管秋天是一个金色的收获季节,但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却仍然让人捏了一把汗:全球粮食价格2006年上涨了12%,2007年上涨了24%,今年前8个月涨幅已超过50%。由于粮食和能源价格飞涨,截至今年年初,全球受饥饿困扰的人口已经从8.5亿增至9.25亿。
国际粮食价格迅猛上涨,不仅对全球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产生重要影响,还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甚至造成部分国家政局动荡。各国纷纷调整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政策,20多个国家相继对粮食出口实行了管制措施。
在诸多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中,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燃料迅猛发展成为粮食供应的新挑战。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今年的世界粮食日主题确定为“世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
在世界性的粮食危机面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保粮食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来自农业部的最新消息显示,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这意味着将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粮食连续五年增产。
尽管丰收在望,但粮食生产仍有隐忧。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出种类增加、面积扩大、危害加重、治理困难的趋势。新的重大病虫害不断出现,一些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病虫害发生时间拉长、发生量大、抗药性不断增强,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
农业专家介绍说,这些重大病虫害严重危害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如果防治不力,将有可能减产50%,甚至颗粒无收。据测算,按照目前的防治水平,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000多亿斤,但仍造成粮食损失近300亿斤。有专家认为,综合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因素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还将维持较高发生水平。
来自生物能源方面的压力也不小。世界油价的持续攀升,为生物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粮食总产量为21亿吨,其中超过1亿吨(占总产量的5%左右)被用作生物能源生产。而正是这部分额外的需求打破了全球粮食供求的均衡。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一些国际机构的研究表明,旺盛的生物燃料需求拉动国际粮价上涨了15%到30%。由于高油价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一种常态,生物能源的快速增长趋势是不可遏止的。
我国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了不起的巨大成绩。30年前,我国是世界粮食受援助国,而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粮食供求也实现了大体平衡。同时,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加等基本国情也时时发出警告,一定要居安思危,粮食必须立足于自给自足。
“利用粮食等生产生物燃料扩大了粮食利用,加剧了粮食供求矛盾,有可能引发更多更深远的问题。”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中国将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严格控制用玉米、油料等粮油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坚持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农村废弃物发展生物质能源。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中国政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理念,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的目标。在农业生产上,将调整农业结构和种养方式,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