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辉煌五十年:“民生”之笔描绘宁夏幸福图景

时间:2008-09-22 10:0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银川9月22日电(记者陈晓虎、曹健)沐浴着改革开放30年的阳光雨露,“民生”之笔描绘出一幅宁夏的幸福图景:低保户应保尽保,药品“三统一”破解“看病贵”,危窑危房得到改造……

  今年2月,凭借“生态保持良好、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居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较高”等诸多民生指标,宁夏平原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

  实施危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9月的六盘山下,在绿树花丛中,一个个危窑危房改造村、改造点拔地而起,红砖红瓦蓝色屋脊,统一规划的房屋整齐划一。

  2006年,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武坪村60岁老人冉玉明一家没花一分钱,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窑洞生活,搬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砖瓦房。和冉玉明一样,限于历史条件和经济实力,到2005年前,宁夏南部山区还有几万户困难群众居住在年代久远的危窑危房里,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2005年初,宁夏启动了南部山区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一期工程。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2.2亿元,改造危窑危房3.9万户,19.5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

  自治区民政厅厅长马廷礼说,汶川地震后,地处地震高值区的南部山区也有几千间土坯房、窑洞倒塌,但因大都经过了危窑危房改造,没有发生一例人员死亡。群众称这一工程为“救命工程”。

  今年6月,宁夏又启动了危窑危房改造二期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帮助10万户、46万名贫困农民完成危窑危房改造。为了加快这一民生工程,近日,民政部又将宁夏列为全国减灾安居工程试点省区,并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同时,宁夏还启动了塞上农民新居、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资源枯竭区困难职工和低收入家庭迁居等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的专项工程。

  “塞上农民新居”工程是宁夏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北部川区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又一大手笔。200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4.2亿元,新建农宅13553户,川区20%的村庄已完成整治改造和新建,农村“脏、乱、差”现象大为改观。

  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的同时,宁夏还积极构建多层次城市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扩大经济适用房规模,推行廉租住房、周转房制度,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加大民族教育投入,确保学生“学有所教”

  “山区的孩子不光要上得起学,还要上好的学校。”自治区财政厅厅长王和山如是说。

  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学生在上阿语课(9月2日摄)。宁夏目前已基本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最新数据显示,各级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50.96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7.55%,高于全区回族人口自然比例。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2006年,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宁夏率先为南部山区近54万名学生发放免费教辅材料,将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扩大为“三免一补”。今年,这一政策进一步扩大到全区中小学。

  宁夏实施“两基”攻坚14年,多渠道筹资17亿元,改建、新建中小学近千所,中小学由破烂不堪的“土台子、黑屋子”变成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学校。如今,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是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自治区在新建百所回民中小学的同时,2002年以来,投资6亿多元在银川市创办六盘山高级中学和育才中学两个民族教育基地,通过免收学费、住宿费和提供生活补助,为山区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异地培养少数民族贫困学生。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今年7月,宁夏“两基”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宁夏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突破。

  解决好民生问题,就业是根本;解决好就业问题,职业教育是关键。宁夏明确提出,让每一个不能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都能学一技之长。自治区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力争用5年时间在每个市建有1所职业技术学院,在每个县建有1所职教中心。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说,教育问题排在民生问题的首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快普及高等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南部山区的贫困问题和“三农”问题。

  推行医疗卫生防治与改革方案,保障普通百姓“病有所医”

  因自然条件等原因,宁夏受缺碘“大脖子病”威胁的人口曾高达120余万,因水质导致“氟中毒病”的人口有62万多。2006年首次实现“大脖子病”患病率零纪录。

  村民在宁夏海原县西安镇白吉村村卫生室取药(9月5日摄)。 2005年,宁夏全面启动农村医疗改革。短短几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所有县市,村卫生室升级,“零利润”药品进乡村,村医领“月薪”等一系列民生措施的实施,宁夏农民迎来医疗保障的新时代。 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50年前,自治区级的医院仅能做阑尾切除手术,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以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件”当家。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卫生事业空前发展。

  2003年,宁夏在平罗县和隆德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08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6年来,宁夏共有358.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报销金额2.13亿元。

  宁夏对农村医疗机构进行了全面升级。自治区财政于2007年完成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自2005年起,共投入1400万元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紫外线消毒车等“十小件”医疗设备,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卫生农民健康“保护网”。

  如今,即使行走在西海固山区,大路两边或村庄深处的新建村卫生室,已成为乡村最显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看病“宽敞了、干净了、规矩了!”谈及村卫生室变化,西吉县蒙集村村民连用了3个形容词。

  药价虚高一直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2006年,宁夏创造性地实施了“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让药品平均降价40%以上,群众就医看病少掏4亿多元。

  目前,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大医保体系已全面覆盖全区回汉群众。

  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让困难群众“老有所养”

  对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是民生“最后一道防线”,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他们的低保问题,并将救助工作从城市向农村扩展,由基本救助向全面救助延伸。

  1998年至2002年期间,宁夏将全区21万多城市困难群众纳入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为110元。到2007年时,全区23万农村困难群众也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55元。为减少物价上涨对低保家庭生活质量影响,10年来宁夏6次调高了城市低保标准,4次下发了肉食品、取暖等临时补贴。

  在做好困难群众低保工作的同时,宁夏还为他们编织相应的生活保障网络,实现“住房有廉租,就业有引导,打官司有援助,上学有助学”。从今年开始,将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标准,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个人就业,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宁夏民政厅低保处处长李作忠说,宁夏已连续3年购买公益性岗位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问题,通过创业培训援助等10项措施促进“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2007年底,宁夏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为零的目标。

  困难群众打官司难是近年来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2006年以来,宁夏共为近50万贫弱群众无偿提供了法律援助,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0119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800余万元。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