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分成两路传递的北京2008年残奥会火炬,终于在此次火炬接力的最后一站——北京市汇合。
上午8时20分,来自北京市的著名残疾人运动员汪娟,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手中接过第一棒火炬,开启残奥圣火在北京市的传递活动。9月6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主火炬将被点燃,万众瞩目的北京2008年残奥会将拉开大幕。
“点燃激情、传递关爱”,9天的火炬传递总行程达1.3万公里。8月28日在北京天坛点燃残奥会第一支火炬,熊熊燃烧的残奥圣火,由850名火炬手分别沿着“中华文明线”和“时代风采线”两条路线同时传递。从现代气息浓郁的深圳、上海到千年古都西安、洛阳、南京,从滨海城市青岛、大连到内陆城市呼和浩特,残奥火炬传递跨越了国内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个城市。
“中华文明线”从北京出发,途经西安、呼和浩特、长沙、南京、洛阳等地,充分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开放包容的现代气息的交融,充分展示了“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古老东方人文思想。
“时代风采线”同时从北京出发,途经深圳、武汉、上海、青岛、大连等中国东部和中部发达城市,充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残疾人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
爱的暖流,在13亿中国人心中一同流淌;人性的光辉,给每一个美好的梦想插上翅膀;“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理念,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播撒下种子;追求“和谐”的东方人文思想,为人类文明打开了又一扇窗户。
这是一次“残健同行、和谐共创”的盛典!在中国8300多万残疾人的祝福中,在全世界6亿多残疾人的期盼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时代强音正在激情奏响!
超越之旅:展示自强不息的残奥精神
8月29日,残奥火炬在古都西安传递。沿着西安明代城墙,残疾人火炬手与其他火炬手一道,激情传递,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行。火焰的光芒与古城的厚重历史交相辉映,折射出这座古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
8月30日,残奥火炬在此次传递经过的唯一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呼和浩特市传递。这里是蒙汉等各民族平等共处、互相交融的和谐之城。正如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所说,“在此传递火炬,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残奥会火炬所到之处,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风貌,让人们为之动容。正如深圳市民苏其昌所说:“残疾人火炬手是所有残疾人的代表,他们身残志不残,展现了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青岛起跑仪式上,为残奥会点燃第一支火炬的青岛籍聋哑青年姜馨田,在台上用手语表示:“当我们享受阳光的每时每刻,发现生活总有价值,即使一朵残花也会散发出芬芳。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每波每浪,请你们一起走进我的梦想。” 用微笑来面对困难,用勇气来面对挫折,让她获得点燃北京残奥会第一支火炬的殊荣。
在火炬传递过程中,残疾人火炬手是否要穿长袖、长裤,以此遮掩身体残疾?这关系到人们的心理感受,也关系到火炬传递的效果。许多残疾人火炬手表示:“在炎热的天气中传递火炬,应该和健全人一样穿短袖、短裤。他们行,我们也一样行!”
法国友人、残奥会火炬手毕高成认为,参与奥运体育比赛,就是在超越自我,迎接人生的挑战。“当一名残疾人火炬手或运动员在奔跑时,他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健全人到现场或通过电视观看,本身就会受到激励;他们露出的每一个微笑,都是对残疾人的巨大鼓舞和支持。”
融合之旅:让残疾人融入文明社会
残奥火炬通过手手相传,向人们传递了“尊严、公平、关爱”的人类理想,把健全人与残疾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这对于各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残疾人事业的投入,营造全社会尊重、关心残疾人的人文环境,帮助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徐凤建说。
深圳市良好的经济条件,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6.5万名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在广东省率先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在呼和浩特市,70名志愿者为火炬手提供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和服务。在长沙市,5名盲聋哑学校的教师志愿者为参与活动的聋哑残疾人士提供手语翻译服务。在南京,为了确保传递3公里全程无障碍,100名志愿者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并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火炬手提供全程特殊护理。
来自上海市松江区岳阳街道的助残员王小罗,本身也是一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王小罗说,“小区里的盲道、家里卫生间的助残护手,为方便聋哑人通信、交流而赠送的手机、电话等,方便了残疾人的生活,我们打心眼里感谢政府!”上海的一些社区还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让残疾人同健全人一起进行体育运动,提高了残疾人的交流能力、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我们应该倡导残健同行的理念,但不是你拉着我前行,而是手拉手同行,提供相同的机会,让大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奔跑。” 来自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的老师、大连火炬手郭戈说,“残奥会对残疾人有巨大的鼓舞作用,他们渴望通过竞技体育来表明自己行;同时也对健全人有启迪教育作用,可以由此告诉他们如何与残疾人交往。”
来自美国的服装设计师马珍妮,曾参与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服装,并将奥运理念融入设计中。马珍妮说:“传递残奥会圣火,其实也是在传递一种相互尊重的观念。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医疗条件,理解、尊重而不是怜悯、施舍,这才是一种对残疾人实实在在的帮助,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
共享之旅:将残奥理念升华
圣火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是残疾人和健全人同样的笑脸,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残疾人和健全人火炬手亲切的拥抱,让人颇为感慨的是来自全世界的残疾人火炬手共传火炬的一幕。
“在残奥会的历史上,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受关注程度上说,这次火炬传递都是史无前例的。” 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主任张明说,“我们每天向所有国内媒体以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送大量信息,将残奥会火炬接力盛况向全世界播发,让所有人与我们共享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火炬传递之旅。”
在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传递残奥圣火时,为表达移民城市喜迎残奥圣火的喜悦之情和对残奥会的美好祝愿,民俗村的工作人员精心制作了2008个风筝,让这些彩色的精灵在特区上空迎风飞舞。
西安站火炬手王延多年来在轮椅上坚持帮残助残。他说,“残疾人确实从各个方面来说还是有很多困难,举办奥运会也好,火炬传递也好,我想它最重要的目的是唤起人们的爱心。大家帮助弱势群体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觉得残奥会火炬传递会唤起更多的人对残疾人的关爱。”
尊重和帮扶残疾人,是一种社会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残奥会火炬接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交往渠道,让残疾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同时让健全人了解残疾人,让全社会共享和谐,共享文明,共享光荣。“轮椅上的女博士”侯晶晶,是残奥会南京站传递的首棒火炬手。她说,“残奥会让人们看到了残疾人群体存在的魅力,在健全的躯体与残疾的躯体之间架起了理解、交流的桥梁,这种理解和交流正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加深。”
作为北京站第38棒火炬手,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先生在完成火炬传递后感动地说:“中国为举办残奥会付出了巨大努力,我相信这一盛会将有助于加强世界各国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