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应更深入文化精神层面——访来台为台湾文学青年授课的钱文忠教授
新华网台北8月29日电(记者陈键兴 秦大军)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一间教师休息室里,记者见到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时,他正和台湾作家张大春聊着。屋子里还有台湾作家朱天文,台湾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香港作家、摄影师廖伟棠等,他们都是来此为“2008台湾文学营”担任授课教师的。
走廊上的铃声响起,多数人都赶到教室去了,因为已经上完课,钱文忠教授留在休息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台湾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文学营活动,从中可以感受到台湾社会值得重视的一种价值,在现实中非常勤奋、刻苦、上进的同时更保留着一种永恒的文学梦想,而有梦想的内心蕴含着澎湃的力量。”钱文忠说。
在这位大陆文化学者眼中,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更深层的文化基础之上,台湾一些独特的文化价值,其意义是超越物质上、经济上的成就的。他认为,台湾社会的中坚力量有一种深沉的文化关怀,但对于这样一种力量,却往往连台湾社会自身也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大陆各界对此也不甚了解。
“不妨办成一个两岸的文学营。”钱文忠说,“过去一段时间,两岸的交流主要是在经济层面,现在应该更深入到社会文化的精神层面。”
他认为,两岸在本质上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共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才造成了彼此分隔的状况,两岸应该共同思考“如何把半个多世纪的隔绝变成一种财富,把负面的历史转换成正面的现实”。
记者问及如何看待“台独”势力打着“本土化”的旗号推行“去中国化”的问题时,钱文忠指出,台湾同胞当然应该了解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并没有错,但是把台湾“本土”文化和中华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搞所谓“去中国化”,这在逻辑上根本就是行不通的,而实际上中华文化在台湾社会生活中也是去除不掉的。
“以‘本土化’推行‘去中国化’,这是一种典型的减法思维。”钱文忠说,“两岸之间都应该多做加法思维,才能让两岸共同的财富累积得越来越多,让两岸彼此的认同越来越大。”
印刻文学生活杂志社是此次文学营活动的执行单位,杂志社总编辑初安民告诉记者,此次邀请了钱文忠、陈丹青两位大陆学者,今后会更多地邀请大陆作家、学者担任文学营授课教师,希望以此让台湾学子更多地了解大陆,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广阔。他还表示,也希望明年能到大陆举办有两岸学生共同参加的文学营活动,增进怀抱文学梦想的两岸青年的互动,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