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7月12日电(记者 舒适)“自己能挣钱就挣点钱,不能全靠国家养着。”四川绵竹市民黄孟泉的一句话道出了地震灾区广大受灾群众的心声。
今年38岁的黄孟泉以前开过一家塑料加工厂,厂房在地震中全部坍塌,多年的积蓄和努力瞬间化为乌有,如今一无所有的他坚强地站了起来,就在从前厂房的废址旁开起了废品回收站,收购废塑料瓶和塑料袋。
“天天吃政府的救济也能活,但救济管不了一辈子,自己的生活不能坐等别人来帮忙,要学会自己救自己。”黄孟泉说,6月10日开工以来,他已经收了好几吨废塑料瓶。
正说着,28岁的杨福慧背着一袋废塑料瓶来到了黄孟泉的废品收购点,这位昔日一家“农家乐”餐馆的女老板如今成为“拾荒族”。她的家本在大山中的清平乡,地震及堰塞湖的威胁使全乡居民被迫转移下山。
在临时安置区,忙惯了的杨福慧闲不住,几经犹豫,拣起了矿泉水瓶,她的丈夫在帐篷里也闲不住了,跑到附近的板房建设工地去打工。她微笑着说:“只要我还能劳动,生活就会越变越好。”
大地震已经过去两个月,在地震灾区,大部分受灾群众都和黄孟泉一样,没有坐等国家的救助,他们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互帮互助,重建家园。
在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高三学生董成凯正在帮助母亲做饭。他7月5日刚在成都参加完灾区延期高考,就急忙赶回家中帮助父母打理家务。“家里受了灾,国家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但我们不能单靠国家救助,映秀人要靠自己来建造更美的新家。”董成凯略带稚气的脸上流露出坚毅的神情。
同样在映秀,以前开餐馆的唐建设夫妇震后也重操旧业,在板房安置点里为受灾群众和广东援建人员做饭。7月的四川天气炎热,身材微胖的唐建设常常汗流浃背,可她每天都硬咬着牙,坚持站在了灶台旁。
“广东来的援建队伍帮我们把板房都修好了,我们没有理由再麻烦他们。如今他们正在给其他受灾的人修建板房,给他们做做饭也是应该的。”唐建设擦擦脸上的汗,不停地用铲子在锅里翻炒着,今天中午的菜是芹菜炒鱼。
在绵竹市汉旺镇,残疾人唐初发的汽车修理摊在中断了40多天后,于6月25日重新开张。在安葬了因地震丧生的母亲后,他就从废墟中一件一件地刨出修理工具,重新挂起了“修车、补胎、补鞋”的简易招牌。
老唐一瘸一拐忙半个多小时换补一个农用车车胎,才收3块钱,但一天下来他能挣30多块。他说:“要生活,要养大女儿,就得靠我自己的双手。这对孩子也是一个教育!”
在绵竹市富兴镇杜茅村,村民刘昌义家原来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倒塌,如今他正在筹建自己的新家。“一套房修下来本来要10来万元,现在国家给我们很多补贴,自己一共只用掏不到4万元,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没理由不自己动手建造新家。”59岁的刘昌义满怀期待地说。
在广元,利州区白朝乡的群众用竹木稻草搭起“纯天然房子”;在安县,竹胶板做墙、彩条布盖顶的房子修了一排又一排;在什邡,草房、棚屋、木板房、竹胶板房,自建房各式各样……截至7月3日,四川省灾区过渡安置房累计建成164万套,其中农村自建过渡安置房就达125万套。
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灾区人民正挺起不屈的脊梁,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