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蒋介石像桃园“虚位”重组 作者:不伦不类(图)

时间:2008-03-04 09:42   来源:中新网

  高雄文化中心去年3月拆卸的蒋介石铜像,桃县文化局赋予新的意义,座椅部分用钢条腾空,视线可以穿透,象征打破政治强人,“虚位”给人民,后现代设计感十足。

基柱的兽纹眼睛及牙齿抛光,鞋子及手握的书也磨亮。(中国时报图)

  中新网3月4日电 号称全台最大的原在高雄的蒋介石铜像拆卸后送大溪镇公所,经过桃园县等单位协调,预计本周运往大溪慈湖两蒋文化园区焊接、补强、组合。据悉,新的铜像将“虚位”在民众面前,不过这种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创造听在原创者林木川的耳朵里,直说“简直不伦不类”,感觉似乎被五马分尸。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如果大溪蒋公雕塑纪念公园内,每尊铜像有名称主题,这尊应该是‘历史伤痕’!”桃县文化局长陈学圣望着曾经支离破碎的铜像,透过后现代艺术手法进行重组拼凑,他感叹铜片裂缝可以焊接回去,但人心被撕裂的痛,却不见得可以挽救。

  这次铜像修复,添加许多新意义,包括铜像基柱的兽纹眼睛及牙齿、铜像脚部造型及书本,进行重新抛光,期望以全新的眼睛,象征全新的视野,全新的皮鞋象征要走新的路。

  去年3月,一片“去蒋”风潮高雄市政府把原本放置在中正文化中心、号称全台最大蒋介石铜像拆卸后送大溪镇公所,铜像结构被拆卸成117块,未经录像及编号,加上不足一公斤碎片,总加起来大概200多片,散落四处,如何重组修复,工程浩大。

  经过桃园县和高雄市政府多次协调,最后委托艺术家郭少宗进行规划、林昭庆执行重组,预计本周三从台北县运往大溪慈湖两蒋文化园区,接着焊接、补强、组合估计花上10天,15日,全台最大蒋介石铜像将在慈湖“重现风华”。

  3日,桃园县首次让这尊铜像亮相,“躺了”近一年的铜像现在坐了起来,媒体第一印象“感觉”似乎尚未完工,看不到完整修复原貌,巨大座椅仅以钢条支撑,视线可以直接穿透。

  “这就是后现代的解构表达手法!”郭少宗表示,这也象征结束政治强人时代,“虚位”给人民百姓。他说,之前拆卸碎片过于残破,无法完全修补,考虑艺术美感和实际现况,让铜像结构和铜梁座椅,做了适度的结合。

  执行铜像焊接的林昭庆描述,由于手上没有原铸造铜像图片,加上送来的铜片碎落四处,就像玩拼图般寻寻觅觅,前后花两个月才摸出轮廓,印象最深,是看到当初拆解撕裂的手法“异常凄惨”,认为何其无辜。

  林木川:不伦不类

  “怎么可以让蒋公悬空!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故意惩罚他的错误。”桃县文化局重新诠释蒋公铜像,用的是后现代解构主义,听在原创者林木川的耳朵,直说“简直不伦不类”,感觉似乎被五马分尸。

  铜像原创者、现已七十几岁的林木川表示,他尚未看到拼凑重组原貌,暂不愿发表任何批评,会不会以违反著作权提告,必须弄清楚桃园县政府以怎样名义来呈现?不过从铜像被高雄市卸除后,外界一直认为不可能完整修补,他肯定地说:“自己绝对有办法!”

  上次受邀到大溪观看残留的铜像,林木川随手拿起一件残破铜片,马上清楚指出相关位置,强调原件不是不能重新焊接缝合,只是所需经费更庞大,尤其整个座椅势必要重新制作新版,才不至于歪歪斜斜,结果现在为了节省材料成本,让一代伟人给整个架空起来。

  林木川迄今仍记得当初为了铸造蒋介石铜像,想不到现在被后现代解构掉了。问题是,有多少人可以懂得欣赏这种创作手法?林木川强调,毕竟铜像是传统古典的艺术创造,换成后现代主义,如果旁边没有足够的解释辅助,不清楚的人会觉得很好笑。

  策展人桃县公共艺术审议委员、也是台湾雕塑学会常务监事的郭少宗解释,保留原件的头、胸、右手臂、左手臂及两只鞋子,仅局部磨光修饰,撑立于架空的座椅与重组的躯体上,是记录历史原貌的重要点。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