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五年间 我国对外开放十件大事记略

时间:2008-02-18 07:5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车玉明、周英峰、王优玲)过去的5年间,我国顺利度过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新华社记者选择过去5年对外开放领域的十大事件,并请专家进行点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开放型经济在新时期发展的不凡历程。

图表:互利共赢五年间--对外开放十大事件 新华社发

  银行业向外资全面开放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所有过渡性措施到期,中国银行业也于此日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全部取消。2007年,21家外国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成为法人银行。中国银行业在全面开放一周年后,也开始加快“走出去”步伐,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快了交通运输、电信与信息服务、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进程。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陈学彬:面对国际竞争,真正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是中国银行业把握未来主动权的关键。

  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

  2008年1月11日,海关总署发布,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两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2004年以来继续位居世界第三位。

  这一数字,是2002年的3.5倍。过去的5年,是我国历史上外贸进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总额在2004年已突破万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2007年末达到1.5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进出口贸易规模和储备资产天翻地覆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彻底摆脱了外汇缺口等约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那属于“成长的烦恼”,我们有信心克服。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截至2008年2月15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7.1763元。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超过13%。

  人民币汇率的适度调整,保持了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对周边国家经济的稳定也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和亚洲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金融专家谭雅玲:这两年人民币保持小幅升值,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升值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市场化的体现,但是步伐不应过快,中国必须对其中隐藏的风险加以防范。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启动

  2006年9月20日,根据两国首脑达成的重要共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启动。每年两次的对话迄今为止已举行三次,双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签署了多项协议。

  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发展潜力大,互利共赢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主流。随着经贸合作的深入,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已成为两国就事关双方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的重要平台。中美双方通过对话,积极解决经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摩擦,推动了双方务实合作。中美两国已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国。2007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3020.8亿美元。

  此外,中国已相继与日本、欧盟、东盟等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对话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首先是解决中美双边问题的机制,同时作为对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也具有其世界意义。

  内外资企业统一所得税税率

  2008年1月1日,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开始施行,内资、外资企业开始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我国从此逐步告别企业所得税“异税”时代,税收优惠由过去的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这传递出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政策新导向。

  从颁布新的利用外资五年规划,到2006年发布外资并购新规,到通过企业所得税法,再到发布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我国旨在提高利用外资效益的努力方向日趋清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从“两税合一”改革的内容来看,中国对待外资的态度已经转向“更重质量”的高级阶段。

  广交会更名

  2007年4月15日,第101届广交会正式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标志着中国20多年来以扩大出口为支撑点之一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

  近年来,在外贸出口强劲增长拉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额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过高和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我国正处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出口至上”的战略终结已是不争的事实。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广交会更名为国外的优秀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的渠道,是努力实现进出口平衡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精神,将进一步丰富广交会的内容,扩大广交会的影响,提高广交会的国际化程度。

  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新规定实施

  2006年8月8日,商务部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这个于当年9月8日开始实施的规定,其亮点之一是允许外国投资者通过股权交换并购境内公司,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拓宽了渠道和手段。同时,开拓了境内企业海外上市融资的渠道并加强了相关监管。

  针对美国凯雷并购徐工、法国赛博并购苏泊尔等外资并购案引起的对国家产业经济安全的一些担心,发展改革委表示,我国将规范外资并购管理,尽快研究制订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并建立跨部门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外资并购如果在法律和政策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性,并购行为就可能损害国家根本利益。当然,市场的行为和作用是要保护的,不能草木皆兵,最终是依法办事。

  中国企业最大一笔海外投资完成

  2008年2月1日,中国铝业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获得力拓英国上市公司12%的现有股份,交易总对价约140.5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2007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187亿多美元,比2002年增长7倍,投资总额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还处于初步阶段。国家将从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市场主体、鼓励企业依法经营、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等四方面支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

  市场经济地位首次获发达国家承认

  2004年4月14日,新西兰成为第一个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此后,包括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76个国家已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近五年来,“看不见的手”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分别为95.6%、97.7%和91.9%;政府价格决策和管理行为更加规范,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新西兰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具有示范性作用。在坚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努力必将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

  启动自贸区谈判

  2005年7月20日,中国与东盟开始对原产对方的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全面启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自贸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前,我国正在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涵盖我国外贸总额的1/4。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钟正岩:近年来,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提到与多边贸易同等重要甚至更加优先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就为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