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将“国语”改称“华语” 社会各界痛批

时间:2008-02-14 08:05   来源:中新网

  台当局将“国语”改称“华语” 学者批意识形态作祟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台当局“教育部”通过九年一贯语文领域“微调”内容,“中文”改为“汉字”、“国语文”则变“华语文”。对此,学者认为实在不必如此,因为“华语文”是外国人的说法。更有学者痛批,台当局的作法是想把和中国有关的东西都丢弃。

  世新人文学院院长洪国梁表示,“华语文”是外国人对中国语文的称法,如果和韩国人谈论到“国家语言”时,为了避免产生误解可称为“华语文”,但九年一贯是针对台湾学生,实在没有必要把“国语文”改为“华语文”。

  而前台当局“教育部国语会主委”李鍌也表示赞同,他说,孩童从小觉得自己说的语言叫“国语”,上学后却变成“华语文”,一定也会觉得奇怪,非要把“国语文”改为“华语文”的作法更是意识形态,主要原因是“政府”认为“国语文”是北京音系而非台湾的,所以想要丢弃。

  台当局要给“中文”“正名” 民众惊呼:教我怎么说?  
 
  鼠年伊始,岛内报纸上刊出“妈呀!教我怎么说”的标题,原来台“教育部”九年一贯制课程大纲“微调”工程的内容传出,新大纲将“中文”调为“汉字”、“国语”调为“华语”、“标准国语”调为“流利华语”,难怪从小就用中文、说“国语”的台湾民众惊呼:(今后)教我怎么说?

  “微调”变“整肃”

  据台湾媒体报道,这个“微调”后的教学大纲1月下旬已经通过,涉及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岛内所有中小学生。“微调”的宗旨是把“文字用语的混淆、不一致,修订为一致”,借此,“中文”变“汉字”,“国语”变“华语”,“中华文化”变“本国文化”,其实就是变“修订”为“整肃”,从一二三开始全盘清洗一个“中”字。

  台“教育部”对这个“微调”工程将引起的波澜心知肚明。所以,有关官员先站出来为“部长”开脱,称这次修改是由学者专家组成的研修小组提出的草案,再由语文领域专业学者审查,最后交47人组成的课纲审议委员会通过,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教授、教师及家长代表,绝不是“部长”“指导”的。

  但是,课纲委员中唯一的家长代表、家长团体联盟理事长谢国清说,他没有收到开会通知,所以并未出席课纲审查大会。

  教师无所适从

  听说连“国语”、“中文”也难逃“正名”的命运,一位基层教育官员质疑:又要“去中国”化。他表示,教科书必须依照课纲来编写,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课纲兹事体大,应该公开让社会广泛讨论,建立社会共识后再来定夺,不应该由一群课纲委员就作决定。台北市一位语文老师听说“国语”要改称“华语”非常吃惊,他质问:“华语内涵是什么?广东话、客家话是不是华语?”他认为这么大的事,应该广泛讨论再定调,不然会造成教学混乱,让教师无所适从。

  有语文老师表示,华语是相对于外国人来说的,自己人很少用“华语”两个字,而且不同地区的人,对华语的内涵也有不同的解读。马来西亚人可能把普通话、广东话、客家话,通称为华语;外国人听香港人说的话,也认为是在讲华语。

  前“教育部”官员李鍌认为,台湾的孩童从小就将自己的语言叫“国语”,上学后却变成“华语”,一定会觉得奇怪。如此改是意识形态作祟,主要原因是“国语”是北京音系而非台湾的,所以想要丢弃。

  冷水煮青蛙

  对此,台湾舆论指出,这次的教纲“微调”就是要把和中国有关的东西都丢弃!《联合报》刊文指出:“国语”改“华语”,真的只是“微调”吗?还是会产生慢火细炖的冷水煮青蛙效应,要让下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不知不觉地消逝?

  文章说,从文字约定俗成的用法来说,“华语”是针对外国人说的,语文的称谓主客有别。举例来说,“杜部长”称自己的父亲叫“爸爸”,但不会喊成“杜先生”,两个不同的称谓,虽然指的都是同一个对象,但内外有别。当台湾人不再说“我会说标准的国语”,改口自夸“我会说流利的华语”时,岂不隐隐然以“外国人”自居了?(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邰文欣)

  “国语”改称“华语” 台报指当局慢火煮青蛙

  中新网2月13日电 台当局“教育部”通过九年一贯语文领域“微调”内容,“中文”改为“汉字”、“国语文”则变为“华语文”。台湾《联合晚报》今日刊文质疑,“国语”改名“华语”,真的只是“微调”吗?还是会产生慢火细炖的“煮青蛙效应”,要让下一代对中国文化认同不知不觉的消逝?

  文章说,只把“国”字改成“华”字,这个改变看似微小,但是“一字千金”、“见微知著”,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与影响,举足轻重,难道“国语文课纲审议委员”众多专家们,不了解文字所蕴含的奥妙?

  文章指出,从文字约定俗成的用法,“国语”是针对本国人来说的,“华语”则是针对外国人说的,语文的称谓主客有别。举例来说,杜正胜(台当局“教育部长”)会说“我要回家”,但应该不会说“我要回杜公馆”,因为“家”是自己说的,“公馆”是外人说的。杜“部长”称自己的父亲叫“爸爸”,但不会喊成“杜先生”,两个不同的称谓,指的都是同一个对象,称谓不同是因为内外有别,并不会造成混淆。

  当台湾人不再说,“我会说标准的国语”,改口自夸“我会说流利的华语”,岂不隐隐然以外国人自居了?

  文章写道,文字是文化的载具,深远的来说,会影响文化的认同。韩国人把中国文化当成是宝,台湾却自称“本国人”说的语言是“华语”不是“国语”,写的是“汉字”不是“中国文字”,意识形态上要跟中国文化作切割。而且从“国民教育”的根本来“微调”,就像“青蛙煮水”一般,久而久之,下一代的“国民”将不知“国语”为何物?

  课纲、能力指标的用语调整了,教科书也将跟着调整,考试的内容和方向也要调整,在考试引导教学的台湾,这个“微调”,恐将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