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一场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投入到抗灾救灾中去。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形成的全方位、多层级、宽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也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三级应急响应命令”、“应急响应命令从三级提高到二级”……从1月下旬以来,中国气象局就严格按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通过实时监测、滚动预报、准确预警、业务监控、跟踪服务和影响评估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把天气预测信息发向全国。不单是中国气象局,各相关部门、各省份企事业单位,面对大雪等极端天气,也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应急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的背后,是我国日益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5年4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7月召开了我国首次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从此使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几年来,经过多方努力,我国已形成从国家总体预案到专项预案、从部门预案到地方预案的全方位应急预案体系。其中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其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国家专项预案就有17件,国务院有关部门细化了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等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程序和措施,也制订了46件相关部门应急预案以及部队应急支援预案。
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为应对灾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1月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各地区及有关部门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在预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信息发布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要求,积极落实各项救灾措施,维护灾区交通、治安秩序,组织恢复电力、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开展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努力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提前部署,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工作。早在2007年12月11日,国务院应急办就印发《关于开展暴风雪应对准备工作检查的紧急通知》,针对2008年初有可能袭来的暴风雪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按照预案要求,对应急指挥机构、应急队伍、应急机制、科普宣教以及应急物资装备、通讯、交通、电力供应等应急保障情况进行检查,做到心中有数,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整改。可能受暴风雪灾害威胁的重点地区,以及气象、民政、公安、交通、铁路、民航、通信、电力、建设等部门,都结合当地实际和本部门职责,分别制定、修订了相关应急预案,完善了应对暴风雪的有关措施。
——加强预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自2007年12月10日以来,国务院应急办先后发布9次预警信息,提醒各有关地区和部门做好防范工作。各有关地区及公安、交通、铁路、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卫生、通信、广电、环保、民航、电力、安全监管、气象、林业等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联合预警及发布机制。
——密切关注灾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随着灾情进展,有关地方和部门宣布启动了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进行有序应对。气象局宣布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后,贵州、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迅速启动本地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主动为相关部门提供预报预警信息;民政部、交通部、铁道部等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指挥机构,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到灾区一线指导工作。贵州、湖南等地启动了电网大面积停电一级响应,各电网公司根据要求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开展输变电设施除雪除冰工作,抢修受损设备;广州市启动春运应急预案,各单位人员迅速到位,采取有效措施严密监控,组织疏散;上海市启动列车大面积晚点、供电、交通、市场供应等应急预案,全力应对,上海电力、燃气、食品等供应基本正常,市民公交出行有序,城市运行情况平稳。
——多方联动,形成抗灾救灾整体合力。应对暴雪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连日来,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发出做好雨雪天气交通保障、保证煤炭生产供应、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等一系列通知,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有关预案联动机制要求,交通部、公安部会同有关地区建立了跨区域公路运输保障协调机制,电监会、铁道部会同有关地区建立了铁路运输保障协调机制。财政、民政部门及时下拨救灾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北方省份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前往南方进行防范冻雨、除雪除冰技术指导。武警、解放军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资装备,充分发挥突击队的作用。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在今年初的这场自然灾害中,应急预案体系使各项抗灾救灾工作更加有序进行,尽可能地减少了损失,而抗灾救灾中暴露出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提醒人们,今后还应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应急管理机构和救援队伍建设和改进技术装备,真正铸造起应对突发事件的铜墙铁壁。(白天亮)
众志成城抗雪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