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年救助4万多中外遇险者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时间:2008-01-04 09:02   来源:中国政府网

  近两年救助4万多中外遇险者

  1月3日,《中国交通报》评出了2007年中国十大交通新闻,去年11月30日西沙、南沙被困中外渔民成功获救列在其中。交通部副部长黄先耀表示,这次救援是去年南海大救援以后,交通部又一次在西沙和南沙海域救援多国渔民的行动,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国际上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2007年12月11日15时,交通部副部长黄先耀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有效应对海上突发事件”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图为访谈现场。 中国政府网 郭小天摄

  “近两年来,交通部门共组织、协调搜救行动3304次,救助中外遇险人员40854人。” 黄先耀说,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和世界航运大国,近年来,与美国、新加坡、朝鲜、韩国等国搜救机构密切合作,建立了有效合作机制,成功组织了多起涉及外国籍船舶、船员在中国沿海海域遇险和涉及中国籍船舶及中国船员海外遇险的国际搜救行动。除此以外,中、日、俄、韩还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搜救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大陆与台湾地区建立了有效的两岸搜救合作机制。

  黄先耀表示,外国船舶在中国水域遇险,只要我们接到报警,都会及时去施救。同时,中国船舶在其他国家海域发生问题以后,外国相应机构只要得到搜救信息,他们也会及时给予施救。

  海上救助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黄先耀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海运大国,近年来,虽然国家在国力允许的条件下,对专业救助力量的建设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使专业救助力量无论在技术装备和人员培训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救助船舶老龄化严重,航速低、数量不足,特别缺少大风浪条件下实施海上人命救助的大型全天候救助船;二是海上消防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及时处置重大灾害的能力不足;三是应对重大海上溢油事件装备严重不足,难以快速有效处置海上突发的溢油事故。溢油事故处理需要专用的设备,目前这种专用设备中国还比较少;四是缺少应对水上重大突发事件的抢险打捞船舶和装备,尤其是水下救助打捞设施落后,能力有限。应该说,这几年中国救助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2007年5月14日,北海救助局“北海救131”轮船员在打捞沉船杂物。当日,交通部救捞系统又增派两艘救助船舶和一架固定翼飞机继续加紧对韩国籍遇险货轮“金玫瑰”的海上搜救和油污清理工作。至此,交通部救捞系统共派出3艘救助船舶,2架救助直升机和1架固定翼飞机全力参与搜救工作。据了解,目前“金玫瑰”货轮沉没位置已被锁定,同时船体在海底的姿态也被探明,为下一步搜救和布设航标提供了可靠数据。 5月12日3时许,韩国籍“金玫瑰”货轮在烟台海域与一艘集装箱船发生碰撞后沉没,船上16名船员至今下落不明。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黄先耀表示,今后中国还要继续采取措施加强救助能力的建设。首先,进一步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1973年,中国成立了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1989年在交通部设立了组织、协调和指挥海上人命救助的中国海上搜救中心,2005年建立由15个部委组成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和长江干线,都成立了海(水)上搜救协调中心,初步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搜救机构归口协调指挥的国家、省、市三级海上搜救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海事等政府部门执法力量、专业救助力量、军队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海上搜救体系。

  第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以提高监管和搜寻救助能力为重点,加强救助力量建设,提高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救助能力。目前,已基本完成渤海湾等六大重点水域的设施布局和装备优化配置,下一步将加快建设溢油控制清除装备和抢险打捞装备,加快沿海港口、长江干线水路交通应急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第三,明确发展目标。到2010年的搜救发展目标是:重点水域的监管和救助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体系初步形成,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海上人命救助成功率保持在93%以上;距岸50海里内重要海域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分钟,内河主要通航水域的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重要水域和沿海主要港口一次溢油控制清除能力达到500吨。

  黄先耀说,相信通过努力,到2010年,中国的海上搜救能力会明显提高。到2020年,搜救能力和水平基本达到或者接近发达国家的搜救水平。(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明峰)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