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三方面创新

时间:2008-01-03 09:22   来源:新华社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说,创新不仅关系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未来。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凝固的文化、僵死的文化。不创新,文化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就是自身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有一种求变图强的精神。现在,世界文化格局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潮流相互激荡,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对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深入的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一,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创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敏锐发现并引领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

  第二,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倾听群众呼声,反映人民愿望,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文化品种、样式、载体、风格的极大丰富,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第三,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进行创新。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来观察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时了解掌握国外文化发展动向,积极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扬弃升华,使中华文化不仅能够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兴盛发展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大胆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又不简单模仿、照抄照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使中华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科技与文化历来紧密相连,如影随形。可以说,谁占有先进科学技术,谁就占领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高文化的生产传播效率。要大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努力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使中华文化的影响通过网络得以广泛延伸。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