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3日电 香港《文汇报》23日刊登学者李家泉文章《关于“台湾意识”发展的政经观》,文章从描述了“台湾意识”发展的四个时期,并指出:“台湾意识”不能演变成“台独意识”。
以下是该文:
“台湾意识”发展的四个时期
我这里所说的政经观,是就政治经济学的含义说的。具体讲,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台湾意识”属于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是一种辩证关系。
自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兵败撤台到现在,快60年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大体是7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是随蒋氏父子同去台湾的亲蒋大陆籍资本势力“一霸天下”的局面。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权和意识形态,自然都控制在国民党手里。这个时候的“总统”和“副总统”都是新去台湾的大陆籍人士。当时的“台湾意识”并不明显。
第二时期,大体上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蒋经国去世以前,基本上是随蒋新去台湾的大陆籍亲蒋资本势力为主,台湾新兴的地方资本势力为辅的联合政权。这个时候的“总统”是亲蒋的大陆籍人士,“副总统”是台湾本省人。这时的“台湾意识”已浮上台面,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第三时期,大体上是从1988年初蒋经国去世到李登辉接班前期,与第二时期相反,其政权已质变为台湾新兴的地方资本势力为主、亲蒋的大陆籍资本势力为辅的联合政权。这个时候的“总统”是台湾本省人,“副总统”是亲蒋的大陆籍人士。此时的“台湾意识”已逐渐上升,并居相当优势地位。
第四时期,大体上是从李登辉主政后期即1996年起直至陈水扁两届上台主政,与第一时期相反,无论是台湾的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都是台籍新兴的地方资本势力“一霸天下”的局面。这个时候的“总统”、“副总统”都是台湾本省人。此时的“台湾意识”已居主导地位,并在陈水扁第二届主政期间蜕变为要求“台湾主权独立意识”。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台湾地方新兴资本实力,其实早就超过蒋政权的大陆籍资本实力,但因上层建筑中的大权仍掌握在以蒋经国为代表的大陆籍基本势力手中,所以终能阻挠和延缓台籍新兴地方资本势力的过速崛起。但到蒋经国去世以后,政权先后落在以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的台湾地方新兴资本势力手中,情况就大变了。政治干预经济,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迅速被“绿化”。上层建筑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在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即“台湾意识”更起着带头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后来和今天的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更加复杂化。
“台湾意识”不能演变成“台独意识”
以上所述,不过是台湾一个地区的情况,是整个中国一个不是太大的局部。台湾毕竟是中国的一个部分,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外省人是中国人,本省人也是中国人;先去台湾的外省人是中国人,后去台湾的外省人也是中国人。无论是外省人当权,还是本省人当权,也无论是先去台湾的中国人当权还是后去台湾的中国人当权,都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尽管少数分裂主义者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事实毕竟是事实,无论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血缘、法理等方面看,都是无可否认的。
台湾同胞历史上所受到的苦难最烈,祖国大陆的人民感同身受。但决不能因此就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甚至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两岸中国人所蒙受的苦难,大的方面是相同的,归根结底都是外国侵略者造成的。
如今,少数分裂主义者,利用自己手中所一时控制的权力,利用历史上存在的“悲情”,在意识形态上大做文章,把“台湾意识”引向“台独意识”,使一般的“台湾意识”炒作成“台湾主体意识”,再炒作成“台湾主权独立意识”,无非是歪曲事实,激化矛盾,制造对立,从而妄图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然而这一切都将是徒劳的。
应该看到,新中国已经和平崛起,它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它无论在经济、科技、政治、国防的实力方面都远非过去可比,其影响力将是全面的、巨大的、不可低估的。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台湾都将无法与祖国大陆相比。从眼前现象看,两岸关系似不乐观;然从长远前景看,分裂主义者是注定要失败的。他们在意识形态上所人为鼓噪起来的“台独意识”,终归会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