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休闲发展国际论坛近日在被誉为“东方休闲之都”的浙江杭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160余人,围绕休闲与城市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台湾的几位专家论述岛内发展休闲产业的做法,介绍一些诀窍和“绝招”,引起大陆同行的兴趣和关注
休闲农业让“农”味更浓
休闲农业在台湾已相当成熟。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后,岛内大量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于是从观光果园起步,休闲农业近20年来迅速发展,全台现有上规模的休闲农场1000余家,居民年平均上休闲农场2.13次。
据台湾大聚国际创意产业开发机构总经理刘介晋介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主要有观光农园(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休闲农场(除观光旅游、采摘果蔬、体验农耕外,还可住宿、游乐)、市民农园(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农业公园(按公园的思路来经营,结合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近年又出现了休闲渔场、牧场等。有些项目在大陆还是空白,开发空间很大。
台湾休闲农业强调资源特色,利用农业资源的丰富性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需求,利用农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人们丰收的喜悦。多样化、精致化是其特点,经营者将农林渔牧生产、农家生活、农渔村文化、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纳入,精心设计规划,吸引顾客。通常是小而精,小而全,员工的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都较高。
刘介晋认为,大陆休闲农业起步较晚,最近几年发展迅猛,可谓如火如荼,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化痕迹明显,破坏了自然生态,也影响深度开发。有的休闲农业“农”味不浓,有的淡旺季差别过于明显,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
他说,两岸文化、自然条件有太多的相同,如能借鉴台湾的做法并发扬光大,或许可为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出一份力。他认为做农业休闲项目不能过于随意,建议更加注重规划,运用创意产业的专业技术与窍门,开发具有知性之美的体验旅游产品。因此首先要大力培植旅游开发的专业团队,从项目策划、价值分析、市场定位、设计建造、招商营运方面,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民宿经营“亲情化”
民宿盛行,是台湾休闲业一大特色,现在合法经营的民宿达2000家。台湾嘉义大学的谢志良等学者以桃园县复兴乡为例,深入分析了民宿经营成功之方。在拉拉山民宿区开业的15家业者,有的从都市回乡创业,有的用自有土地、建筑物经营,其共同点是以好景致为魅力,以“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的理念来经营,通过“亲情化”服务,给休闲者不同于入住酒店、汽车旅馆的亲切感觉,强调主客间的互动及观念的认同,以口碑带动客人。
被称为“节庆之岛”的台湾,在节庆活动的规划与行销方面也很有一套。宜兰国际童玩节、平溪天灯节等,能够独具特色,离不开成功的策划、包装与行销。
据高雄餐旅学院助理教授吴英伟等介绍,南台湾的“高雄县内斗宋江阵”,原为当地庆贺观音诞辰的庙会,后提升为大型特色节庆,多机构参与,项目承办公开招标。既有传统乡土味的宋江阵、车鼓阵等民俗艺阵巡游,又增加少年武术、大专学生创意宋江阵、漫画比赛、大菜文化飨宴等,旧瓶新装,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传统民俗有了新的生命力,更好地带动了休闲旅游。
休闲文化要“深耕细作”
如何运用文化资源拓展休闲产业?来自台湾的德明财经大学教授、台湾中华休闲旅游协会副会长高崇云认为,富而好礼的社会是休闲最主要的目标,以中华文化为主流的台湾文化资源丰富,闽南的、客家的、原住民的与外来的文化异彩纷呈。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岛内业者有不少实践,如重视民俗技艺文化的推广,布袋戏很受老百姓的喜爱,在乡村尤盛。歌仔戏用闽南语唱诗,味道跟古代是一样的,在台湾很受欢迎。目前岛内更加重视在戏曲专科学校培养地方戏剧的人才,各界正在全力支持明华园等歌仔戏团。
有的文化资源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屏东县的黑鲔鱼文化观光季,巧妙结合农渔特产和套装旅游休闲,一年创收颇丰。台湾的传统庙会祭典文化也在提升,最出名的是妈祖出巡与绕境活动,其特点在于沿途不断的“炸轿”,是全台湾以放鞭炮之多闻名的活动。绕境巡游活动历时长,途经城乡多,万民参与,成为台湾观光休闲最好的情境写照。
已是第四次到杭州的高崇云说,每一次来都感到非常惊喜,非常高兴,“东方休闲之都”实至名归,而台北正在打造多元文化休闲之都,两地完全应该加强休闲旅游的交流,互相观摩,携手共进。他希望杭州以文化休闲作为发展的优先,善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对之进行深耕细作式的发掘,形成一个休闲旅游发展的引导城市。
杭州已连办4届休闲论坛和休闲大会,促进了休闲理念的推广及产业发展,同时使杭州成为先进休闲理念和休闲研究成果的发布中心。(记者 连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