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谢长廷日前提出“大赦台商”等四项主张,由于内容与现行政策抵触,且赋予当局太大裁量权,对于厂商并无实惠,引起外界质疑,“行政院”也持保留态度;何况陈水扁声称“至少我任内对百分之四十的坚持不会有任何修正”,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意味谢长廷的主张说了等于没说。
按照谢长廷的说法,如他当选“总统”之后,将研拟十八至二十四个月的非法大陆投资的大赦期;引导以往外流的资金回流;企业投资中国净值百分之四十的限制,改采个案审查;目前高达百分之四十的遗产税及赠与税,降至百分之十以下。凡此主张,意在展现他对两岸政策的务实与开放。
以企业赴大陆投资上限不得超过资本额百分之四十为例,谢长廷认为“用一个固定数字比较不合理”,强调未来将取消上限改采“个案审查”。对此,台湾《中华日报》发表社论质疑,企业界呼吁取消大陆投资上限多年,谢长廷和苏贞昌前后做了二年四个月的“行政院长”,为什么当时他们都不采纳?如果当时对企业界的要求视若罔闻,意味他们短视、无知;如果明知该做而不做,那就表示他们没有担当,抗拒不了独派的压力,不管是前者或后者,都证明他们缺乏领导人应有的远见和胆识。
再者,距离明年“总统”大选,还有五个多月时间,谢长廷做为民进党的“总统”候选人,他所提的政见民进党自然可以立即执行,但“行政院”没有松绑的打算,民进党中央和“立委”也都冷漠以对,尤以陈“总统”斩钉截铁的表示其任内免谈,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背书,显见其主张并非民进党的主流意见,既然如此,怎能保证谢长廷能够贯彻自己的政见?
《中华日报》认为,两岸经贸政策主张,谢长廷自己当“行政院长”时,从不推动;苏贞昌当“行政院长”时,也从不建言;陈“总统”肆行紧缩政策时,更不据理力争,试想,过去七年多他都从来不做的事,怎么现在突然积极起来了呢?说穿了,当然为了选票而已。所以,谢长廷两岸政策趋向开放,的确值得肯定,却不得不说,他毕竟非常机巧,懂得选择时机放话,只是一切都是空谈。
台湾《中国时报》也刊文指出,谢长廷这一政见对台商和岛内资本市场并无任何实质帮助,纯属空头选举支票。两岸经济此消彼长,磁吸效应早已成为定局。民进党则惯于高举“爱台湾”的意识形态大旗,以“钱进大陆、债留台湾”抹黑台商,抱定“台湾主体性”的统“独”神主牌,杯葛与对岸就“三通”问题进行的相关谈判。谢长廷的发言,再次给台商戴上了“掏空台湾”的大帽子,并且摆出以“大赦”换“回流”的施惠态度。殊不知台湾早已在金融市场上失去未来性和吸引力,才是台湾资金外流的主因。纵使“行政院”推出“一周一利多”,仍然无从改变两岸政策上的根本性失败。而台商也根本不需要谢长廷的“大赦”。
其实,台湾当局对违法赴大陆投资的大赦迄今已有三次,分别是在一九九三年、一九九七年及二○○二年,每次大赦完才发现平常发布的赴大陆投资统计严重低估,三次大赦补登记的总件数达二万余件,比合法申请登记高出两倍,可见台湾当局这套西进管制根本形同虚设。
台湾《工商时报》指出,这十多年来当局的西进管理毫无章法可言,西进政策阴晴不定,整个两岸经贸政策在这段时期也因举棋不定而使台湾难以发挥西进的总合效益。台湾落居四小龙之末,纷乱的西进政策正是最根本的原因。两岸经贸政策如今最需要的恐怕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大赦,而是一个正常化的两岸经贸制度,一个不再惩罚守法者的制度,一个可以发挥总合西进效益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