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炸机事件:美安保高官挨批 共和党借机炮轰奥政府

时间:2010-01-01 10:10   来源:新华网

  一起圣诞节炸机未遂事件,令美国情报与安保系统自“9·11”恐怖袭击后依旧存在的漏洞曝光于世,把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及国土安全部长珍妮特·纳波利塔诺推入问责漩涡。

  尽管白宫眼下依然力挺布莱尔和纳波利塔诺,但一些媒体预测,他们其中一人可能会迫于压力引咎辞职。

  “情报总管”失职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09年12月29日批评安保部门“系统性失败”导致这起未遂恐怖袭击后,政治圈内纷纷传言,“情报总管”布莱尔可能会被迫引咎辞职。

  奥巴马当时坦承,美国情报与安保系统未能把各种细微、零散的情报汇集综合,以阻止尼日利亚籍袭击者奥马尔·法鲁克·阿卜杜勒穆塔拉布携带爆炸装置登机。

  路透社12月30日分析说,身为国家情报总监,布莱尔难辞其咎。

  “9·11”后,美国情报机构因缺乏信息共享备受指责,美国政府遂设立国家情报总监一职,负责统领16个相互独立的政府情报机构,以防悲剧重演。然而,随着这起炸机未遂事件调查展开,美国媒体发现,这一次,情报机构表现还是一团糟。

  早在2009年8月,国家安全局就截获“基地”组织企图利用一名尼日利亚人实施“圣诞节奇袭”的情报;三个月后,阿卜杜勒穆塔拉布的父亲向美国驻尼外交官发出警告,但中央情报局和国务院未予重视;即使在阿卜杜勒穆塔拉布12月24日从荷兰阿姆斯特丹登机前,国土安全部仍有机会阻止他。

  美国《纽约时报》评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连串失误与“9·11”袭击前情形惊人相似。

  事发一周前,布莱尔还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说,由于各情报机构之间共享信息,“我们的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安全”。

  事发后,布莱尔承认,尽管情报系统表现自“9·11”以来大幅改善,但“显然,(部门间)空隙依然存在,仍须弥补”。

  乌纱帽或难保

  国土安全部长、民主党人纳波利塔诺现阶段也处于共和党人及舆论炮口下。

  炸机未遂事件发生后,纳波利塔诺在媒体前表现显得“前倨后恭”。她先是称美国现有空运安保系统对挫败这起未遂袭击发挥作用,立即招致激烈批评。她随后改口,称自己当时意指空运安保系统已于事发后加强安保措施。

  此外,这起未遂袭击发生后,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全国反恐中心等机构纷纷称,相关情报早已该共享的共享、该上报的上报,颇有相互扯皮、推卸责任之意。

  奥巴马已下令就情报机构之间信息共享问题展开调查。一份初步调查报告定于12月31日呈交他审阅。

  一名白宫高级幕僚先前表示,奥巴马将在最高层次官员中找人为这次“系统性失败”负责。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这番话意味着“有人要掉脑袋”,即被迫辞职。

  不过,白宫眼下继续力挺布莱尔和纳波利塔诺。

  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12月30日说,这起未遂恐怖袭击的问责“不是针对一个人或一个机构”,奥巴马对布莱尔依然“充满信心”,并且支持纳波利塔诺。

  奥巴马前一天发表讲话时,对纳波利塔诺关于事发后安保部门采取正确行动的言论表示支持,称国土安全部和民航安检部门“都采取了适当措施”。

  但美国前任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代表、中央情报局前情报分析员库尔特·沃尔克认为,布莱尔和纳波利塔诺正卷入一场美国政府内部相互推卸责任的“传统游戏”。

  “这就是政治,这就是政治运转的方式。找到一个可以责备的人后,你就可以说,‘如果我所在政党赢得选举,而不是你们,事情就会变得更好’,”现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教的沃尔克说。

  共和党欲牟利

  共和党国会众议院领袖约翰·博纳批评说,这起未遂袭击曝光奥巴马政府“从上到下近乎灾难性失败”。

  共和党还把矛头指向奥巴马本人,指责这名民主党人总统未能提前制止这起未遂恐怖袭击,甚至批评他自2008年竞选总统以来在国家安全方面表现软弱。

  一些共和党人批评说,事件发生后,正在夏威夷度假的奥巴马一连3天保持沉默,直至12月29日才公开讲话。

  国家安全问题“鹰派”代表人物、前副总统迪克·切尼12月30日也加入批评者行列。

  “过去几天来,我一直关注这一事件。很明显,奥巴马试图再次掩盖我们处于(反恐)战争的事实,”切尼告诉美国《政治周报》记者。

  “看起来,他以为只要自己低调回应这起试图炸毁航班、致死数以百计乘客的袭击,我们就不会处于战争中,”切尼说。

  白宫通讯联络主管丹尼尔·法伊弗在白宫博客上发文回应说,切尼和其他批评者“看起来更专注于批评联邦政府,而不是谴责袭击者”。

  “不幸的是,现在有太多人加入这场典型的(推卸责任)游戏,相互指责,捞取政治资本,而不是协力寻找使我们国家更加安全的解决方案,”法伊弗说。

  共和党正力图在2010年11月国会中期选举中卷土重来,夺回参、众两院控制权。这起“圣诞节惊魂”无疑为共和党攻击奥巴马和民主党提供了有力“炮弹”。(胡若愚)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