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包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
什么是新?处境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对“新”的理解自然不同。
目前为止,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仍是不少创业者和企业们认为的新鲜事物,这种观点既不可认为其错,也不能认为其对。很多企业的创新在于“再不创新就死了”,他们出发点在于,如果消费者觉得产品没有新意,购买行为就会减少,继而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所以很多企业的创新,不一定在于对产品的升级改造之上,有些企业的创新在于产品包装,有些在于文案设计,这些所谓的新都没有令产品的本身升级换代,只是通过互联网以及软件开发,增加了很多网络的“玩法”,这些举动多少左右了消费者、受众们对某些产品的消费意识。
很多产品并没有从本质上发生改变,自美国苹果公司推出新一代触屏手机后,曾经丰富多彩、功能各异的手机基本上都在往同一方向发展,而手机的硬件功能已经长时间局限在拍照、指纹解锁、人脸识别之上。即便是各品牌后缀从1升级到10,但手机本身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的确是有新型硬件技术应用在手机之中,但手机技术很可能到了一个新的瓶颈当中,除了诺基亚之外,似乎没有企业去研发新型样式、新型硬件的手机。没有真正有用于消费者们的新技术或新样式,不仅苹果公司未来的优势不再,我国这些已经崛起的手机厂商未来也会被模仿能力更强的后起之秀击败。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有更多的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一个国家想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关键在于要不断培养三观正确的人才,同时还需要为这些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才有可能创造出创新型国家。
虽然在改革开放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强调创新,但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充斥着一些伪创新,尤其在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重要工具的情况下,这种伪创新更显得嚣张。真正的创新,不是敢想敢做,当前世界上各种创意横飞,但绝大多数的创意和想法都不切实际,曾经流失一时的团购产业、曾经吸引不少金融行业和专家学者为之站台摇旗呐喊的网络借贷平台、现在已经陷入困境的共享单车,都是创业者们敢想敢做的结果。这些生命力相对短暂的行业,他们本有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一度认为自己成为思维僵化行业中的鲶鱼,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搅乱了市场,也毁掉了自己。
真正的创新,是能想能做。想,是要结合自己的知识、见识以及事物的处理能力上来想,这种想法需要符合自身实际,也要符合社会的实际,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人定胜天;做,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确定自己能够将这些事情做好,而不是觉得自己可以将这些事情做好,就比如很多人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的能力,但他们总觉梦想是要有的,万一考上了呢。
我认为,创新需要学习,但创新是学不来的。之所以说创新需要学习,是因为一个人想要创新,首先需要有知识的积累,同时要有一定的社会经历,例如小学生的发明创造应用的知识往往不超过小学生知识,运动员们的发明则多在于训练器材方面,科学家们的创新大多都基于自身学科。没有知识作为地基,难以建成创新的高楼。
为什么创新学不来,因为创新是一种意识,同时也是一种领悟。一个人没有创新的意识,按部就班使用现有的产品,即便能力再强,也不会创造出新的产品。这也意味着,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和上进心,因此才能想能做。
培养一个创新型人才,需要让其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并刺激出探索精神,那么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需要让这个国家的绝大部分国民都有一定量的知识贮备,还需要大部分的国民有着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台湾网特约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