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台湾价值”?去看看台南学甲海边的白礁亭吧
朋友从龙海寄来水仙,太太把她洗净,小心地刻了养到花盆里,只等春节开了。水仙是漳州的市花,而龙海又是漳州水仙的发源地,自然是漳洲最好的水仙了。捧着水仙,我想起了白礁慈济宫。
上次去漳州,大约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年,我在漳州东山培训,周末朋友陪我去游了温泉泳,瞻仰了“开漳圣王”墓,还去了龙海角美白礁村。在这有“闽南故宫”美誉的白礁慈济宫,我第一次听“保生大帝”的故事,知道了1000多年前,吴夲不慕富贵放弃朝庭御医的荣华,在漳州的海边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去世后被尊为神,百姓称其“保生大帝”修庙供奉。宋高宗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下诏在白礁村建“医灵神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赐庙名“慈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改慈济庙为慈济宫。慈济宫经历代整修,形成目前规模。
“保生大帝”是闽南重要的民间信仰。随着闽南人闯南洋,过“黑水沟”,“保生大帝”信仰在东南亚、在台湾有着广泛的信众,白礁慈济宫誉为各地分灵庙的祖庙。1661年,郑成功从厦门发兵收复台湾,临近的白礁村青壮年随军出征。他们在慈济宫奉请“保生二大帝”神像(慈济宫开基建庙时,奉有三尊开基神像,信众称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大帝供奉在白礁村东边的青礁慈济宫)随舰出发,祈佑大军旗开得胜。神像随南明郑军在台南学甲头前寮将军溪登陆,人们在学甲建庙奉祀“保生大帝”。300多年来,学甲慈济宫在台湾有300多座分灵庙,成为台湾各地慈济宫的祖庙。每年3月11日,在保生大帝登陆台湾的这天,全台保生大帝庙宫及信众都要聚集学甲慈济宫,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仪式。
历代台湾保生大帝的信众都有回白礁祖庙谒祖的习俗。日本殖民台湾期间,阻碍民众的汉俗原信,回白礁祖庭不易。学甲慈济宫便在当年保生大帝登陆处建“白礁亭”,以示台湾信众不忘祖庙,心系原乡。前几年,曾有幸目睹学甲慈济宫的上白礁仪式,被那浩大的场面,台湾信众的虔诚深深地感染,望着白礁亭内“如临祖庭”的横匾,不禁泪下。那是游子们对祖先对祖庙对祖国割不断的思念。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在台湾,人们为什么对那些农历节日那么虔诚,对原乡来的那些神们是那么由衷的信仰,对那些古老的民俗典仪继承的那么原汁原味。因为,那里面是游子的根,是游子的魂,是游子的精神原乡,是先民们开山拓地的精神源泉。
前几天,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要求现任台北市长柯文哲说清“台湾价值”,才能决定是否在2018年台北市长选举中继续与柯合作。我们当然知道蔡为什么要柯说清“台湾价值”,知道民进党的支持者为什么对柯文哲不满,更知道蔡英文希望柯文哲说什么。但是,不管蔡英文及其支持者内心的“台湾价值”是什么,真正的“台湾价值”一直存在于真正的台湾人心里。
什么是“台湾价值”?去台南学甲海边的白礁亭看一看吧,看看民众“如临祖庭”的虔诚,看看人们祈祷保生大帝保佑幸福安康的渴望,是原乡的神激励他们建设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没有原乡的根,没有原乡的文化,他们的祖先可能早就放弃。你能说这白礁亭不是台湾的精神,不是“台湾价值”?
蔡英文上台以来,在台湾进行了一系列“去中国化”运动,甚至要对这些体现原乡文化的宫庙“封炉灭香”。这些行动,只能阉割台湾文化,灭掉台湾精神之魂。
只要学甲海边的白礁亭还在,台湾人民心向祖国的心就不灭,只要台湾还在,中华文化永远是台湾精神之魂。
在漳州有一首叫《水仙情歌》的歌谣,“水仙花开笑盈盈,阿妹与哥情义深。天崩地裂不分离,海枯石烂不变心。”两岸永不分离,才是台湾的价值,也才能彰显台湾的价值。(中国台湾网特约作者:且十)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