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外公那个年代和现在
外公生于解放前,成长在红旗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还担任过生产队长。每次回外公家,外公就会拿着当年收集的粮票、布票告诉我,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命根子。那时候有钱不一定能买到东西,搭配着相关的“票”才能用,更何况那时也没钱。改革开放后物质生产极大发展,买东西再也不使用“票”,外公的“票”们也就全都放在了抽屉里。每次我们这些小辈前去拜访,它们才有露面的机会。
曾经跟外公一起“下馆子”,他要掏现金时我告诉他已经付过了,“就是刚刚用手机扫一扫的时候”。他觉得很新奇,原来手机有这个功能。从那以后他就格外爱护自己的手机,干农活时再也不把它随手放在田坎边。我告诉他,“现在还不能用,要开通网上银行、手机支付才可以使用”。对于ATM都不会操作的外公来说,手机支付是一个很神奇但又“害怕玩不转”的东西。
如今在外,回家的机会渐渐少了,常常会通过网购买一些东西托妈妈带给外公。他对于这些神奇的箱子很感兴趣,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快就翻山越岭来到老家并交到他手上。对外公来说,变化最大的就是城市发展。外公每天早起沿着公路逛县城,城市美化和建设速度让他感慨,“这十几年的发展太快了,超过之前几十年”。
每次听闻我坐火车,外公就想起八十年代送舅舅去重庆读大学坐“闷罐车”,每次都提醒我一定要卧铺、至少是硬座,我也不好意思说如今高铁遍布全国、“闷罐车”已经没有。以前,但凡出远门一次,就可以给村里人讲上很多年;如今出门频率频繁,外公他们那辈人讲的东西已经落伍,变成了我们小辈每次出行的例行叮嘱。
当年外公左邻右舍都住着亲戚,大家也都住在土坯房里。后来不少亲戚赚了钱,大多搬离老家,到位置更好的地方建房、购买商品房。有着浓重家园情怀的外公不愿搬离,也推倒土坯房建起了四层小楼。每次我问他,外公都说,“还是国家政策好啊,要不然我们一把老骨头哪儿有今天”?
外公现在仍然种着几分地,我家吃的玉米、白菜也常常由外公供应,外公说现在什么都发达了,但是菜还是自己种的好吃、也安全。村里的开阔地上,常常能看到外公和当年同一生产队的老兄弟抽烟、聊天。我遇到过几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是国家的政策好啊,几百年的皇粮国税现在不用缴了,每年还能领退耕还林补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样子。(作者:李东海,四川省台湾研究中心)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