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作品集  >   毕殿龙

警惕“细节魔鬼”让两岸渐行渐远

2017年04月05日 11:2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今天从台湾桃园机场开始为期15天的个人游,希望能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蔡英文执政后被严重疏离的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开始行程的第一天,就让笔者忧虑:“细节魔鬼”或许正让两岸渐行渐远!

  桃园机场一下飞机,就去兑换新台币、购买电话卡。兑换新台币过程中,机场负责换币的台湾银行一个瘦瘦小伙子,一脸严肃,一句一个:你们中国来的,什么什么的。笔者实在忍不住回了一句:这里难道不是“中华民国”吗?小伙子更严肃地回应说:“不是”。

  这种回应让笔者颇为惊讶:这需要活得多分裂才能让自己严重不认同、却又不得不使用的身份,同时长期发生在自己身上。作者尽管长期观察台湾、深知台湾青年人被民进党长期“去中国化”,给青年带来的身份认同带来的困扰和分裂是多么的严重。

  毕竟作者有点年纪,不像年轻人那么激进,更愿意乐观些,也相信曾经被马英九当局数年推行公文称呼大陆为“中国大陆”。当年的成果,还不至于如此快就荡然无存了吧。再退一步想,即便激烈的青年人不少,但在机场这个接待大陆人的窗口,蔡英文当局,起码会表现得友善一些,挑选一些不那么激烈的人吧?或许这种连自己是“中华民国人”都感到羞耻的台湾人是个个例。作者的幻想很快就被紧邻的办理中华电信业务卡的小姑娘击碎了:她同样不认为自己是“中华民国人”。

  其实新闻和蔡英文当局官员中,称呼上故意用“中国”、“台湾”并列,凸显“两国论”,主动去吃大陆“一个中国的豆腐”,同时也避免马英九称呼“中国大陆”类似的称呼,被两岸当作默认“一个中国”吃了自己的“豆腐”。

  蔡英文上任以来,尽管没有像陈水扁那样明目张胆地系统推行“去中国化”,但在这样的细节方面,放任“台独”人士肆意为之。自我内心的表现出来的好恶,更是为台湾社会祈祷了一个引领示范的作用。

  笔者所遇这两位桃园机场的年轻人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抵触和分裂,不过是台湾社会“去中国化”的一个缩影。这方面有民进党当局不遗余力的深深印痕,也与马英九时代,没有利用政党游戏的丛林规则予以导正有关。

  笔者之所以对两岸称呼这样的小细节颇为在意,是因为对台湾政客的恶意为之对两岸长期的影响有足够理由的忧虑:台湾青年也许不知道,无论何种条件下,他们都不可能有一个“台独”政客描述的“台湾国”的存在。到台湾后看到有网友在脸书上发起“中国对台湾友善吗”这种有预设立场和特殊角度的调查,得出的结论可想而知。但台湾民众看到这样的调查题目时,是否也该想想:台湾的政客对大陆友善吗?(中国台湾网网友:毕殿龙)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