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九二共识”20年:两岸风雨同舟

时间:2012-10-25 15:59   来源:中国台湾网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达成“九二共识”。20年过去了,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与融合。如今,两岸关系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大好局势。“九二共识”的达成虽经历波折,但最终取得了重大成就。海峡之声日前刊登五期连载,回顾在“九二共识”这一基础之上,两岸共同携手走过的20年光辉岁月。正如有关专家所言:两岸之间经历的风雨越多,就越会觉得“九二共识”的形成弥足珍贵,两岸美好前景的建构,都必须以坚持“九二共识”为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必须以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基础。它不只是两岸事务性协商的基础,更是未来两岸关系持续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章整理如下: 

  实实在在的共识  

  1987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同时也衍生出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不得不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与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中,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海协的基本态度是,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协商。  

  在香港商谈中,海协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台湾海基会也根据台湾当局“国统会”的结论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台湾方面虽然也同意两岸公证书使用是中国内部的事务,双方均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表达了谋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两会很难达成一致。在会谈即将结束时,海基会代表又增提了3种表述方式,并拿出了他们的最后表述内容:“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还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代表表示这是此次商谈的主要成果,等把海基会的建议与具体表述内容报告后再正式答复。  

  香港商谈结束后不久,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正式致函台湾海基会表示,“在这次工作性商谈中,贵会代表建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其中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海协的函后并附上了海基会最后提供的表述方案即”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12月3日,海基会回函海协,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至此,关于一个中国原则表述问题的讨论,以形成双方相互接受的两段具体表述内容为结果而告一段落。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九二共识”的由来。人们注意到,在海协与海基会1992年达成共识的函电往来中并没有“九二共识”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又是怎么来的呢?2000年4月,当时尚未卸任的台当局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苏起在接受媒体的采访中,首次公开使用“九二共识”一词概括表述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的共识。并被两岸广泛接受,这就是“九二共识”四个字的来历。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