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张洁
深度聚焦:剥开“毒胶囊”的“良心”
据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调查报导,在新昌县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厂家圈内,大量的白袋子明胶通过地下链条暗中销售和使用,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种白袋子明胶,就是国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此种明胶易出现重金属铬超标。“毒胶囊”事件立刻引起各方关注,从供应商到制药企业再到监管部门,什么问题造成了如今严重的后果?这场制药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该如何解决?
<参与讨论>
胶囊供应商:最末端一环的罪魁祸首
此次黑胶囊事件中,让人惊心的是:河北生产明胶的是正规企业,浙江新昌县儒岙镇生产胶囊的企业是正规企业(新昌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1/3),上榜的13种药品也全是正规医药公司生产,“铬超标毒胶囊”几乎已是制药行业公开的秘密。如果没有记者卧底调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药企:上了当的“受害者”?明知故犯!
生产铬超标胶囊的企业是“罪魁祸首”,药企追究其责任也合情合理合法。但扪心自问,药企难道不该有检测药品包装的责任吗?仅以一句“上了供应商的当”,药企就能为自己免责吗?在被曝光产品有问题后,涉事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角色,并不是主动召回产品,也不是向消费者公开道歉,求得谅解,这种态度令人不耻。
医药行业:胶囊“包裹”的乱象
胶囊,只是医药生产行业产业链上最末端极不起眼的一环,这个环节出问题,除了生产者和监管者难辞其咎之外,是不是应该反思整个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呢?事件最终是仅仅就事论事处理几个责任人,还是由此来正视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推动整个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选择后者。
拷问企业的良心
可以说,处于链条上的那些企业,丧失了对社会、对消费者的基本责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被认为是社会自我治理的重要组成。企业失守失德,显示了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处在社会整体体系中,企业将不合格的东西卖给别人,也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合格的东西;对他人不负责任,迟早也会被他人不负责任地对待。于是,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一种相互祸害的状态,受损的就不仅是个人的生命与健康,还有社会肌体的健康。
监管问题:缺乏完整体系
在药品监管方面,相关部门缺乏监管药品胶囊(内包装)的完整体系。一方面,“标准”略显滞后,到2010年才明确一个宽泛的标准,不知有多少吨工业明胶早已通过“胶囊”吃进了人们的肚子;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标准”,也没有具体的衡量、检测和制约机制,药厂随意性极大,检测与否完全个人说了算,监管部门对于工业明胶进入药用胶囊之后监管把关重金属铬的机制远未形成。这正是一些地方工业明胶企业、药用胶囊生产厂家、药厂,可以“联合”使用有毒有害胶囊,且近乎于潜规则的根本原因。
治理:拿出刮骨疗毒的气魄
要用最大的音量呼唤药监和质检部门,要敢于拿出刮骨疗毒的气魄,像关停三鹿那样,将此次违法生产毒胶囊的企业彻底清除出医药市场,哪怕它是全国知名的企业和基地。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在医药行业建立产品黑名单体系和企业征信系统,对于违法企业,一旦进入黑名单,不仅要严惩重罚,像此次明知工业明胶有毒仍然肆无忌惮应用的,更可以犯罪论处。同时,完善企业及其负责人的征信监管,杜绝其改头换面重出江湖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毒胶囊事件涉及地域和范围甚广,暴露出在局部利益和GDP增长的驱动下,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往往欠缺“痛下杀手”的决心和毅力,甚至放任这一“带毒”产业发展壮大。
监管:不能总是事后才来
监管不该也不能总是最后才来。提高和完善全方位的监管,将工作做在“事故前”,是当下重建消费者药品安全信心的最可期待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该迅速行动起来,以公众利益为最大关切,排除关联利益的干扰,加强药品安全的管理。一要严格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二要加强药品安全的风险分析。三要建立健全药品生产风险监管体系。
延伸探讨:回应“毒胶囊” 副县长何以引出表扬?
央视《新闻1+1》4月16日播出《问题胶囊:你很“毒”!》:河北阜城8年后再遭曝光生产工业明胶并销售给药企事件,阜城副县长回应时,介绍了当地政府过去数年工作成绩,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工作制度是有效的等等。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则提出疑问:为什么做这么多事情,事情还发生得这么严重。
延伸探讨:监管部门与媒体的赛跑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商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就此而言,我们应该感谢媒体,为我们揭开真相,所曝光的9家药厂13批次药品将被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人唾弃。随着皮革胶囊成为“过街老鼠”,有关部门也将进一步介入,开展专项调查和整治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免有些遗憾和失落:监管又一次没跑过媒体。
更多>>
各方反应
药企卖毒药,谁来解毒
把皮革明胶当药品“三聚氰胺”严查
“皮革胶囊”事件,监管又没跑过媒体
“胶囊里的秘密”之外的秘密
药品安全的“馅”和“皮”都应重视
“工业明胶”发癫,监管不能总是最后才来!
彻查毒胶囊,别怕个别药厂倒闭
“毒胶囊”事件,“良心”与“黑心”的博弈
更多>>
往期回顾
林毅夫的乡愁,何以得解?
聚焦涨价潮阴影下的台湾社会
平潭对台湾而言是“狼来了”吗?
深度:许信良参选民进党主席之后……
《泰坦尼克号》重映:美好的记忆即是永恒
关注:卷烟入围“科技进步奖”惹争议
深度:苏贞昌党魁之路腹背受敌
第3波陆资入岛:“宽”还是“严”?
胶囊里的药用来治病,胶囊本身却有毒致病,标榜做好药做良心药的企业,是否真正拷问过自己的良心?盼望监管部门能在“毒胶囊” 事件中保持公正与中立,不护短、不偏袒,用良心给民众一个合理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