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新闻背景】2008年周浩在父亲及老师的一致反对下,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报考了北大。由于所学专业和自己兴趣关联甚少,学习过程中他极其痛苦,在申请转院被拒后,无奈的他只得退学去了一个技术学院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对于当年的决定,周浩没有丝毫后悔。(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燕赵晚报》:北大学子的转学历程更该被关注
周浩退学并进技术学校一事引发了激烈讨论。以至于周浩转学背后的曲折故事,反倒在众声喧哗中被掩盖。当周浩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在理论研究上时,他的首要选择并不是退学和转校,反而是不断调整心态来适应爱好,可一遍遍的尝试并不成功。无奈他只得作出转院的次优选择,遗憾的是,转院在北大有着极为苛刻的规定,比如想转的院和所在院系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无奈之下他只能做出最坏的决定:退学再求学。
事实上,退学一事本可以避免。如果北大在转院(有些高校也称转专业)政策上不那么严苛,对一些申请条件适当放宽,或许,周浩就可以在这所大学完成自己的学业。当下,不光是北大,还有众多高校,转院虽然被允许,但是,碍于校内各专业人数平衡、高考招生分数的高低以及各学院师资力量方面的综合考虑,高校都会在转院政策上加上一些普通学生难以企及的限制条件。其实高校完全可以放开转院限制。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是盲目和随意的,当进入大学发现自己专业和兴趣爱好不在一个梯度时,大学理应给他们一个矫正的机会。
周浩是幸运的,他这种“反叛”不但给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了出口,也为社会思考这种现象提供了有力的镜鉴。但是周浩成功的背后,却有着一大批“欲转院而不能”的学子,他们既没有勇气复制周浩的成功路径,也没有能力去改变限制重重的转院政策,他们只能在屈服中作些无谓的呐喊,这无奈中透露的无力,其实才是社会和高校最该反思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