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执政时 进智库易受提拔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营的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有的冠以智库的名字,除了即将挂牌的民进党智库外,比较有影响的还有“新台湾政策智库”、“台湾智库”、“台湾新社会智库”等。除此,更多的是名字中没带“智库”的智库。其中,有的是叫基金会,还有所谓的 “四社一会”,被称为“运动型智库”;此外,绿营中被外界视为智库的,还包括“群策会”、“台湾管理学会”等。 现在的绿营智库多而杂,但在台湾知名时事评论员黄创夏看来,民进党成立之初,扮演着街头抗争的角色,并不太注重政策研究。直到1997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民进党获得12个县市长席位,首次超出国民党掌握的县市数量,执政之路突然展现在他们面前,此后绿营的智库才开始多起来。2000年以后,这股风气更是愈演愈烈。在陈水扁主导下,“台湾智库”于2001年成立。 “对于智库,民进党最初的想法是,过去没有执政经验,面对各种文官职能,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运作,所以需要智库的帮助。”黄创夏说,套用扁的名言“一万多个官位,我从哪里找人去”,于是很多政治人物就想,我若搭上智库,做几个研究案,很可能就转过去当官了,“于是这就激发了绿营内的‘智库热’,智库也就成为一个过水单位”。
运作很烧钱 绿智库不少已名存实亡
运作一个智库是非常烧钱的,据黄创夏介绍说,民进党家底本来就薄,2008年下台、失去了执政资源后,财政上更是捉襟见肘,其党内的智库不少停止运作,仅剩下招牌而已。台湾竞争力论坛秘书长谢明辉说,昔日响当当的“台湾智库”,近两年的曝光率还不如台湾竞争力论坛,“虽然他们背后有政党支持,我们只是民间智库,但我们活动比他们多。“台湾智库”除了政治上的,现在其他议题都没有研究,慢慢地,它就不会被外界重视了”。 去年,财大气粗的“独派”大佬辜宽敏砸钱成立了“新台湾政策智库”,并亲自出任董事长。在黄创夏看来,包括“新台湾政策智库”在内的绿营智库,都远没有“中华经济研究院”等蓝营智库那样的规模,研究人员多是兼职或挂名的,一个智库最多可能只有几千万的资金,只能偶尔开开研讨会、写写报告。
常“不务正业” 沦为“天王”势力扩张平台
绿营智库是民进党的思想库、人才库,在民进党决策中扮演一定角色。但谢明辉认为,不宜高估这种角色,过去在民进党执政时期,扁对党政事务专断,绿营智库的研究成果被其采用的很少,“智库人员只懂得埋头写报告,却不问实施与否,逐渐地,民众也不那么重视他们了”。另外在这一时期,绿营智库还常干些“不务正业”的事。据黄创夏介绍,由于台湾的“外交”环境较为特殊,扁的心腹邱义仁常用学术交流的名义,推动“智库外交”,这也被称为台湾“外交”上的“第二轨道交往”。 民进党下台后,作为一个在野党,它不需要为施政负责。黄创夏指出,一些绿营智库偶尔跳出来“臧否时政”,他们只是彰显所谓的“问题”,并不需要提出对策。即使提出对策,也常常很极端,缺乏可操作性,“这些智库找几个人来写一写报告,或召开记者会,民众对他们也不会那么认真”。 目前民进党几大 “天王”都有自己的智库,如谢长廷前些年成立了“台湾维新基金会”,游锡堃组织了“台湾管理学会”,吕秀莲则有 “台湾心会”。在外界眼中,这些智库的政策研究分析功能很弱,事实上已基本沦为“天王”收罗、培养子弟兵的平台。
设智库推“两岸论述” 蔡英文此举宣示意义大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也将主导创办自己的智库,她用参选新北市长所得补助金的2/3作为经费,成立民进党智库,将于23日正式挂牌。在谢明辉看来,蔡英文的目的就是利用智库帮其选“总统”,智库有三个功能:其一是为蔡英文参选撰写各种政策白皮书;其二是这个智库没有 “台独基本教义派”进来,蔡英文若要来论述两岸政策,弹性会比绿营传统智库大一些;其三是网罗各种人才为己服务。 这个智库能否顺利运行,进而达到蔡英文预期的效果,对此黄创夏颇不看好。“以现在民进党的财力,决定着它不会是一个稳定研究的智库,极可能又是研讨会性质”,黄创夏进一步解释说,若是研讨会性质的,就不可能给民进党提供一个完整、缜密的决策,都是学者,各执己见。“运转一个智库,如果经费都不足,怎么做?不过,成立智库的宣示效果是有了,就是民进党开始重视两岸政策了”。(来源:海峡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