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大撤退”为何被热议?
为什么关于“鲁迅大撤退”的假新闻流传甚广,而澄清、辟谣的消息却乏人问津?可见,无论是网友,还是媒体,最在意的并不是教材改革的真相,而是鲁迅作品的地位。教材改革不过是为鲁迅在舆论中的复活提供了讨论的借口。【详细】
中国人为何都需要鲁迅?
“中庸之道”、“奴性十足”、“麻木不仁”等,素来是鲁迅批判的劣根性。让中学生熟读鲁迅的作品,倾听他的“呐喊”,焕发出他们的“独立之人格”,这是其他任何作品所不能企及、也无法补缺的。任何时代,中国人都需要鲁迅,以反思历史,反思自己,观照现实。【详细】
网友观点大集合
一、不必大惊小怪
一来,“鲁迅大撤退”而非“鲁迅大清洗”,还是保留了相当篇幅的内容,了解鲁迅还是有迹可循,而并非无路可走;二来,增加的课文也并非都是乏善可陈,余华、巴金等作家的入选,或可以使得课文风格更加多样;三来,鲁迅着实是一本太厚太深的书,一下子全堆到学生面前,理解吸收都有难度,有兴趣的同学,课堂上接触之余,课后完全再做深入阅读。 【详细】
二:减少经典、增加现代文学是正当措施
就中国教材改革发展而言,减少这些经典作品,增加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反而应该算得上是一种正当措施。语文更加注重的是汉语的基础性,文学是社会学科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学科,但是在基础语文当中它并不是占主导地位。 【详细】
延伸阅读
应试教育下,教材删什么都无所谓
不管媒体人怎么争论,落实到课堂上影响甚微,一线教师最清楚,备考的高中生也最明白——“应试”才是硬道理。学生们最终还是要面对高考这张试卷,而一线教师也早练就一手操刀的好本领。踢出鲁迅作品与否、保留几篇,这些小修小补都无法撼动我们的整个教育方式。【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