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文艺”,观众不买账
说起台湾电影,很多人会说,那是一个非常文艺化的圈子,内敛而富于人文关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电影在华语电影圈风头无限。在鼎盛时期,台湾电影一年的产量是200多部,仅次于好莱坞电影。然而,好景不长……“当这些导演有心迎合观众来拍摄一些电影时,却悲哀地发现,不论如何去结构故事,其骨子里的那种文艺腔已经无法去掉了。” 【详细】
商业化,不忘本土特色
台湾电影人从残酷的票房现实中意识到,“自说自话,自我欣赏”已经走进死胡同。电影不卖座就没有投资人拿钱去拍片,没有资金作保证,影片质量就会下降,恶性循环让台湾电影人开始“自救”。2008年,台湾本土电影终于有了不俗表现。2010年,具有鲜明台湾特色的电影《艋舺》再传捷报。“台湾本土电影在商业市场上断层少说有15年,直到这几部卖座电影出来,大家才发现,原来台湾本土电影也能赚钱。” 【详细】
大陆市场,得者得天下
“大陆市场会给台湾电影人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说到台湾电影的明天,很多台湾电影人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大陆市场。“希望有更多的大陆资金投资台湾电影,也希望更多的台湾本土片电影走进大陆院线。可以说,大陆市场对台湾电影的认可与否,将是台湾电影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详细】
台北电影节 (Taipei Film Festival)是台湾一个大型电影节,由台北市政府主办、台北市文化局承办,最初由侯孝贤导演领导台湾电影文化协会策划。自1998年开始举办以来,除2001年停办外每年举行,已成为台北市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近年,台北电影节以城市为题,除电影放映外亦举办各类展览及表演活动,希望透过电影带领台湾观众认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电影节颁发台北电影奖及台北主题奖,鼓励台湾本土的电影创作。2010年台北电影节是第12届,7月10日举行颁奖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