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青史,鉴往知来 追忆台湾知名统派学者王晓波
2023-07-24 15:4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知名学者王晓波。(图片来源:台媒)
原标题:血染青史 鉴往知来
王晓波先生是一位著名学者,我曾经与晓波老师几次长谈,为他的博学与深思所折服。2020年7月30日,王晓波先生不幸在台北因病辞世,享年77岁。哲人西去,对于我而言,失去一位良师益友。
其时,惊砂迭起,江海迹阻,余徘徊塞北,莫名伤悲,略草数语,以表敬悼之念。上联:“继前贤绝学,负籍台大,讲授世新,问道东西,弘扬义理。智灯传长焰,慎终追远”;下联:“为中华振兴,呼喊保钓,抗争民权,跨越两岸,评论海峡。热血染青史,鉴往知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这是一篇重大的政治宣言,为今后一段时间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
1971年以来,一批又一批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在台湾、在美国、在欧洲等地区,不顾艰难险阻,冲破重重阻碍,促进两岸交流工作。海峡两岸从军事对峙、互不往来至实现“三通”、逐渐融合。回顾以王晓波为代表的台湾及海外爱国知识分子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奋斗历程,深感他们是“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先行者、开创者、引领者。
王晓波先生藏书甚丰,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等。2021年,王晓波先生的6000多册藏书正式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着手后续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如何借助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平台,挖掘这批藏书的学术价值?
首先是王晓波先生著作的整理工作。王晓波一生笔耕不辍,著作数量很多,在世时就出版过多本文集。最近,可考虑选择编辑《王晓波文集》,为下一阶段编辑出版《王晓波全集》做准备。
其次是王晓波先生生平的研究工作。关于先秦哲学研究。梁启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郭沫若著《十批判书》、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近代诸位学术大师皆以研究先秦思想而著称于世。王晓波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从事先秦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自1971年以来,王晓波发表了多篇论文,探讨先秦法家、儒家民本、黄老思想等,其代表作是《道与法:法家思想和黄老哲学解析》。该书于2007年5月,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发行,为“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61种,500余页,约30万字。这是一本“厚书”,是王晓波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扛鼎之作。因此,应加强王晓波与先秦哲学研究的探讨工作。
关于台湾史研究。王晓波是台湾岛内最早从事台湾光复与“二二八”事件研究工作的学者之一。1985年,王晓波编《台胞抗日文献选编》,由台北帕米尔书店出版。同时,王晓波编《二二八事件资料集》也在台湾流传中。1988年,王晓波撰《李友邦与台湾义勇队初探》,宣读于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台湾史学术讨论会。马英九执政时期,王晓波参与台湾高中历史课纲修订工作。因此,应加强王晓波与台湾史研究的探讨工作。
关于“保钓运动”研究。王晓波最早在台湾岛内呼吁保卫钓鱼岛。1970年10月,王晓波奋笔疾书,写成“钓鱼台不容断送”一文,引用了“五四宣言”中的一句话“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但他也指出,“二十年来台湾的繁荣和安逸却似乎使我们忘记了这些血的教训。从废墟中重建的强邻日本,使我们钦佩,也使我们疑惧。似乎人心是贪婪的,帝国主义终于没有死心,经济强国渐伸出了侵略者的摩掌,巧取了琉球,正准备豪夺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台。”王晓波将文章投给《大学杂志》,编辑因其言词过于激烈未敢刊登。胡秋原主编的《中华杂志》审读该文,颇为赞许,将标题改为“保卫钓鱼台”,于11月在《中华杂志》上刊登。王晓波一直从事保钓工作,不遗余力。因此,应加强王晓波与“保钓运动”的探讨工作。
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研究。1976年,王晓波参与《夏潮》杂志,是主要撰稿者之一,又创办“夏潮联谊会”。台湾当局宣布“解严”后,参加中国统一联盟的工作。1991年,王晓波创办《海峡评论》,又创办海峡学术出版社,为祖国和平统一奔走呼喊。因此,应加强王晓波与祖国和平统一的探讨工作。
三是王晓波生平研究工作的机构。可考虑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与全国台联等单位展开相关工作,可定期召开“海外中国和平统一运动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探讨以王晓波为代表的爱国进步人士的和平统一思想、行动,就如何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建言献策,一年一次,或二年一次,出版会议论文集,为著写《王晓波年谱》《王晓波评传》做准备。
辛亥革命之际,于右任先生满怀豪情,赋诗一首:“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徊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晓波老师经常吟咏这首佳作,并以“不容青史尽成灰”作为评论的标题。这首诗既是晓波老师一生的写照,也在激励后人,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不断努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血染青史,鉴往知来,加强对王晓波生平与学术研究工作应该尽快展开。(作者:褚静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张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