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怀:两岸融合发展三箭齐发的政策意涵
《环球时报》21日发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志怀的评论文章表示,继今年2月国务院台办等29个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后,国务院又于8月决定台湾居民来大陆工作不再需要办理专门就业许可,9月1日起台胞可自愿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大陆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对台政策创新,主动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政策措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越来越接地气,有助于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在岛内引起强烈反响并广受好评。
大陆对台融合发展举措的三箭齐发,体现了以下深刻政策意涵:
第一,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我中有你”的高级阶段。邓小平同志在谈及两岸关系时曾强调,两岸应争取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随着1987年台湾开放部分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对大陆投资也开始起步,“我中有你”逐渐成为两岸关系的一种常态。两岸双向交流的大门打开之后,“入岛”“向南移、向下沉”,更多地实现“你中有我”,成为大陆对台工作新的阶段性任务与目标。2016年5月民进党再度执政后,大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路径与工作方式出现重要调整。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大陆坚持以我为主,再度着力于“我中有你”,并推动“我中有你”进入了高级阶段。也就是说,大陆当下出台的两岸融合发展举措,将推动两岸关系从过去的物理反应式和油水分离的“我中有你”,开始进入化学反应式和水乳交融的“我中有你”新阶段。
第二,单向施策成为大陆应对不同政党在台执政的重要政策选择。民进党再度执政后,不仅打破两岸现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还大肆进行“去中国化”和“渐进式台独”活动,两岸关系严重倒退,面临新的风险与严峻挑战。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持续受阻的情况下,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障两岸民众利益,大陆在十九大后三箭齐发,开始单方面集中出台对台湾人民有利的两岸融合政策。台湾虽有舆论认为,大陆现阶段的政策,与台湾在地联结太少,难以嘉惠全体台胞,但笔者认为,在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从客观发展规律看,这一定是一个从无感到有感,从少数人有感到多数人有感,从这部分人受惠到那部分人受惠的过程。而包山包海式的嘉惠只能是一厢情愿,也难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第三,吸引更多台湾青年进入大陆主场,有助于增进两岸认同。融合发展政策势必为更多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在大陆创造更多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不再自我设限,勇于求新求变,开始选择以大陆为人生事业的打拼主场,这将进一步深化两岸间的经济与文化连接。大陆31项惠台措施发布后,台湾《远见》杂志的民调显示,即使是18至29岁的所谓“天然独”世代,也有近六成(59.6%)愿意到大陆发展。两岸青年交流形态发生重要变化,从过去的跑马观花到下马栽花,从参观游览到体验式交流、最后再到落地生根。两岸青年在共同生活和共同打拼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感情纽带,形成共同记忆、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从而增加认同的向心力。
第四,加速经济一中成形。大陆接连出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政策,使“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建构进入新阶段,开始从过去的话语一中、历史一中、地理一中、法理一中走向经济一中。由于大陆不断加大对台开放力度,同等待遇的大门越开越大,为台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的便利越来越多,这种有温度的融合将产生强大的蝴蝶效应,穿越台湾海峡,使经济一中的观念越来越强,从而为今后的两岸政治一中奠定基础。
第五,政策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将形成良性循环。对台政策的不断创新将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反过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两岸各个领域交流合作的扩大和深化,也必然要求破除制度上的障碍,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国台办交流局局长黄文涛2018年6月在厦门出席第十届海峡论坛“青创先锋汇”活动期间强调,国台办发布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其中有很多就是来自于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交流合作,以及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换句话说,对台政策创新也离不开台湾同胞的积极参与,这是一个两岸同胞共同进行政策创新的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两岸融合发展论述,逐渐形成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为实践和平统一提供了新路径。总体上看,两岸融合发展政策措施的连续出台,必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同胞亲情与福祉,从而不断厚植国家统一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民意基础。(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