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浅谈“31条”对两岸相关产业融合的影响

2018-03-28 10:5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2月底,大陆31个部门推出《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后,在岛内社会和多个行业引发迅速反应。据此可见,随着这些措施不断推陈出新、全面落实,有望加速各个领域和产业要素在两岸的优化流动,也将在客观上削弱“台独”物质基础,扩大两岸市场和社会的融合利基。

  一、优化两岸高新产业的要素流动

  《若干措施》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提出了税收减免和优先、优惠供应土地等条款,以及多个吸引各行业台湾研发人才来大陆就业的条款。这些条款的细化落实,将有望进一步加速资本、技术等要素在两岸高新产业领域的优化流动。

  一是提升两岸在半导体行业的合作。半导体产业被视为“台湾经济命脉的根”,据统计,台半导体产品出口占比10年来翻倍至2016年的30.7%,2017年有望再创新高。与此同时,大陆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和台湾最大的外销市场。在大陆对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新兴产业需求大增之际,半导体产业的此消彼长将成为大陆发展战略、国家安全以及两岸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大陆在半导体领域发力也正值蓝绿更迭。而《若干措施》的落实推进,将通过优厚待遇和市场期许,吸引更多掌握高端技术的企业与人才扎根大陆。

  二是深化两岸新兴产业的融合。基于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也存在类似趋势。3月8日,鸿海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FII)的上市申请在证监会“光速过关”。FII上市意味着其要符合证监会对信息披露监管、财会数据报告和治理规范性等方面的严格要求,释放了扎根大陆的信号。一方面,富士康是大陆核心出口产业电子整机制造业的旗舰,又将集中投资“十三五规划”强调的新经济领域,这与台湾推动的产业升级重叠;另一方面,富士康的优质跳槽员工正点滴增加着大陆电子制造和供应链的效率,未来FII远超母公司的体量差异和更高的员工配股或吸引更多鸿海员工来陆就任。未来,鸿海的产业航母地位、两岸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本益比落差带来的连锁效应,或涵盖两岸资本、技术、业务、人才、乃至产业链的整体性转移。

  三是“西进”是台大中型企业的理性选择。正如台商领袖林伯丰所言,台湾经济和政治的结构性问题是台商用脚投票的根本原因。蔡当局对经营环境恶化、“五缺”等问题束手无策,受民粹裹挟“把资方当敌人”,“新南向政策”不切实际、缘木求鱼,让大中型企业倍感失望。而大陆有“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宏观政策、高本益比的股票市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同文同种的经营模式,再加上《若干措施》的催化,登陆是具有竞争力、追求产业提升的台资企业的必然选择。而岛内可能的“产业空洞化”危机,实际是将政治合法性托付于意识形态斗争和“产业升级、就业复苏”的蔡当局的自食恶果。

  二、欢迎台湾资本参与大陆金融市场改革

  《若干措施》有三项扩大两岸金融开放与合作的措施,包括两岸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小额支付服务;两岸征信机构合作提供征信服务;台资银行可与大陆同业协作,通过银行团贷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一是两岸银行团贷业务有望先行。鉴于蔡当局的两岸失能和自我封闭,涉及两岸电子支付机构的开放、开放台资银行发行银联卡及双方征信资料开放调阅等政策,短期仍有障碍。但开放两岸银行团贷则相对易行,此举等同于开放台资银行在陆放款业务。当前两岸团贷合作多由外资银行主办,由于岛内资金剩余多,此政策可为岛内人民币资金增添出路,提高银行净利差及利息收入,提升未来岛内金融业获利增长的想象空间。在大陆设点的富邦、一银等13家银行可望率先受惠。

  二是带动台资本市场多个股票板块收益。例如,“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大幅提升大陆发展工业机器人等智能、高阶制造装备的需求,开放台资企业参与后,将大陆作为最大出口市场的台湾工具机产业股受惠明显,特别是亚崴、程泰等“西进”先行者。此外,消费电子、金融等族群,钢铁、塑化、水泥等原物料族,以及升华等新兴文创股也是赢家。3月,亚泥受惠大陆水泥产业去产能和“31条”后的基建商机,涨幅超过4%。

  三是有望大幅提升台商在大陆的集资能力。《若干措施》公布后,FII创纪录的“插队上市”震撼岛内资本市场。长期以来,台资虽受大陆股市筹资易和高本益比吸引,但通过审查并不容易。目前,台商在A股上市共计28家,去年仅核准3家。此前,国台办就已预告将催生“台企类股族”,鸿海上市可谓恰逢其时,据估算,FII挂牌后市值可超过人民币5000亿元,将超过A股龙头海康威视(3500亿);郭台铭身家也将翻倍至196.88亿美元,越韩、日首富李健熙、柳井正等。如《若干措施》扩大FII的头香效应,或引发将有更多指标台商打包赴A股上市的风潮。此外,6月,A股将被MSCI新兴指数纳入,也将大增国际能见度和对台资的吸引力。

  更深层次来看,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一环,大陆在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后,必然需要升级大资本市场。扭转“新经济独角兽”“境内赚钱、境外分红”,力促其回归A股则是这一改革的起手式。因此,金融惠台政策是大陆整合两岸市场要素,参与全球竞争大格局的过程,而不在于“穷台”、“虚台”。未来,大陆的“一带一路”等战略性大发展规划也会逐渐将“直接惠台”纳入进程,直接与台湾社会和产业进行对话。

  三、推进两岸文化的产业对接与价值共构

  在两岸的政治霜冻中,许多落户北京的台湾影视人此前都预计“2018是严寒的一年”,业界流传着“配额缩减”“不用台湾人士”的耳语。《若干措施》的出台打消了他们的疑虑。未来,两岸文化产业的深化合作也将在无形中传承和凝聚共同的文化价值。

  一是空前开放激发两岸影视合作勃勃生机。《若干措施》大幅放宽了两岸合作摄制影视剧的主创人员、大陆元素、投资比例和故事题材等方面的限制;减免了两岸影视剧合拍立项的费用和时限;为台湾图书进口建立绿色通道。不少条款延续了前序规定的开放势头,让业已存在的两岸影视合作“实至名归”。此前,虽然进口片配额不受限制,但台湾业者更青睐可自主选择档期的合拍片。今后,他们不必“硬搭角色或场景”,而能更自如地发挥创意、技术和经验优势;“小而美”的台式文艺片也将有更广阔的空间。因此,业界迅速启动投资布局。百聿提出将与大陆流媒体平台结盟合作;近年积极耕耘大陆市场的霹雳则将强化真人剧的合作强度;爱奇艺则在岛内“剧本荒”之际,携手台视等启动“百万袋鼠计划”,扶植培育台湾导编演人才。

  二是拓宽了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格局与前景。《若干措施》以宏大的视野着墨文化产业,通过两岸对传统文化的共同保护和推广,共同丰富、建构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追求。两岸文化历史一脉相传,例如,台湾的庙宇随处可见,其雕梁画栋多承袭自福建泉州、厦门,歌仔戏、舞空竹、抢头香等则是两岸共同记忆。台湾的优秀文化遗存和高水平教师可以来陆推广,甚至申报“非遗”;台湾的文创产品优惠也有望加速通过审批。

  三是共构文化价值,为两岸心灵契合制造路径。岛内对“影视产业上下游被连根拔起”的焦虑,显示两岸文化产业能量的落差与转移,本质上是两岸文化力量对比的反应。台湾素以“软实力”为傲,但在绿色意识形态和“主体意识”的侵蚀下,正远离中华文化的“道统继承”和“叙事诠释”身份,无法放大精神格局,也欠缺与国际和华人文化圈连结。台湾文化产业也沉湎于狭小市场,躲进台当局补助的小确幸和同温层内抱团取暖,引发了业者近年来的“胜利大逃亡”。2018年元旦,几乎所有台湾大咖艺人云集大陆跨年晚会。可见,大陆有能力引领、容纳两岸文化产业的共创再造与融合发展,而台湾的优势与特色也可为这一进程注入活水。江河入海方能成其大流,文化产品所承载的共同文化价值观,也将成为两岸心灵契合的不竭源泉。

  四、促推两岸教育产业对接和人才流动

  《若干措施》有19条着力于为台湾同胞在陆生活、学习和发展提供同等待遇和机遇,这势必进一步重塑两岸的人才和智力市场格局。

  一是为两岸人才优化流动建构制度化通道。一方面是将“人才磁吸”效应落实到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对台开放专业人才市场并强化就业媒合机制。例如向台湾居民开放共百余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推动在线招聘支持使用台胞证注册登录等。尤值一提的是,此次《若干措施》特别着墨两岸医疗合作,有望激发更多台湾医学人才到大陆试水温。长远来看,两岸医疗产业的互补和大陆医保的广泛覆盖,将能让更多两岸同胞在大陆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是或将重构两岸人才双向流动、互惠共赢的新形态。1990年代以来,涓滴成流的台湾青年世代“西进出走”脉动,已逐渐由自发型转为外力驱动型,呈现出层次抬升与多元面向趋势,也改变了两岸重启交流之初,以大陆人才向台湾流动为主的趋势。有预测称,惠台新政逐步落实后,未来两年内,台“高等智能人才”和“潜在智能人才”的“西进”人数比重将倍增至50万人。可预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产业中坚将常驻或频繁往来于大陆,发展出绵密的合作关系;直接受聘于大陆企事业单位的台湾人士,以及拥有各种证照、资质的台籍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提高,也将逐渐打破目前以台商、台干、台生为主的在陆台胞人员结构。

  三是为两岸精英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岛内政治经济生态长期恶化后,《若干措施》的落实,将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提供更多可能性。其一,岛内青年一代承担了政治经济恶斗与保守的后果。大陆释出的利多是催化剂,驱策台湾青年出走的内因,是台湾自身结构性的治理失灵、经济停滞、产业空洞、人际依附、低薪困境和学用落差。Facebook上一篇热文称,青年在岛内压抑而险峻现实环境中看不到出路,他们不是“天然独”,而是“天然亡”。其二,精英人才更看重职业挑战性和自由度。台当局偏安一隅的“小确幸”格局和意识形态导向不符合精英的价值取向。例如,蔡当局叫停一个精密半导体仪器的研发计划,要求做“短期可卖钱的技术”;黑手干预教育,将研究资源从大陆研究向东南亚倾斜,闹出“一中承诺书”“台大卡管案”等争议。即使没有“31条”,台湾人才也会被各方“围猎”,台大副教务长康仕仲近日被加拿大大学以十倍经费挖角,就是一例。

  虽然蔡当局决议以有形的手来干预,但要素流动始终遵循“利伯维尔场”原则。正所谓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在两岸治理能力和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当下,与其说大陆将“掏空台湾人才资本”,不如说在两岸执政者的格局视野和治理效能的鲜明对比下,大陆将逐渐吸引“台湾民心资本”。不但民众不满蔡当局的“反中锁台”,郑文灿、苏焕智等绿营人士的评论,也预示了惠台政策对岛内政治偏好和选举议题的引导力。新政落实后将会如何重塑对台工作的面貌与内涵,目前仍只是以管窥豹。(作者:刘匡宇,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