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李逸舟论十九大对台内涵

2018-01-02 07:2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李逸舟(图片来源:中评社)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李逸舟1日在香港中评社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毫无疑问的是,“台独”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走不通的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下,台湾方面如何取舍,更多影响的是台湾经济与台湾人民福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难以长期违逆,相信台湾人民最终会以合理的方式作出选择,两岸关系也终将以合理的方式回归正轨。我们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评论摘编如下:

  鲲鹏振翅垂翼千里:

  整个报告都与两岸关系有关

  几乎是同时,大陆汪毅夫、台湾许信良等专家分别提出同样看法:“整个十九大报告都与台湾和两岸关系有关”。一语中的,所见略同。

  十九大召开,适逢两岸交流三十年。这期间,两岸关系沧桑巨变,其中最重要的支撑主导因素是大陆改革开放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进步。1987年蒋经国开放两岸往来交流时,台湾正处于“四小龙”经济起飞后“钱埋脚面”的阶段,财大气粗,普遍看法是两岸生活水准接近后再谈统一;此后,台湾推行西式政党政治,实行一人一票,“民主”及制度问题也成为现阶段不愿统一的自傲优越因素,当时苏东阵营的瓦解和失败无疑更强化了这一心态。

  但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经过大陆改革建设几次跨跃式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取得的面向新时代的突破性进展,根本上改变了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对比。目前,大陆已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二十多倍于台湾;量子通讯、自造航母、高铁输出、大飞机等高端科技大面积涌现;日常生活中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影响不断辐射到台湾;“一带一路”成为推动众多国家共同发展的世界级宏图,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人类和世界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

  同时,整体实力的跃升,极大地促进着社会文明程度与软实力的进步。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宣导与结构性复建,幸福的物质属性开始向富而好礼、人的全面发展转型晋级。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在脱贫攻坚、社会改革中日益彰显。铁腕反腐、割疮清痈展现出社会正义、以法治国的发展方向。基本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日益焕发出植根国情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外部世界包括西方舆论对我道路与民主的正面评价开始明显增多。

  十九大报告全面铺陈了未来三十多年新时代建设的宏伟蓝图基本方略,这为当今世界所罕见,也为世界所称羡。民族复兴、华夏荣景已经看得见摸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与他近年所展现出的巨大领导力与实践力,使人们很少再怀疑这一复兴前景的可能性与真实性,流行多年的“中国崩溃论”悄然隐退。

  中国人民日益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宏梦,从方方面面形成对台湾前所未有的涵盖与磁吸,日益将台湾吸纳包含进民族复兴的总体进程。这一进程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越来越多台湾人的生活与事业提供出无比巨大的空间;尤其在经济上,台湾经历上一轮“起飞”发展周期后,迄今一直在低位徘徊,新的方向与动能缺位,而两岸巨大的互补性与天然的可协同性昭示了前景所在。台湾的前途在大陆、“两岸好台湾才会好”的趋向越来越为岛内民众所认识。所以说,十九大报告对台湾影响无远弗届,至深且广,将从根本上影响台湾人民对两岸关系的态度与选择。

  习近平曾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媒体注意到,十九大后大陆网路世界的“武统论”声量明显下降,原因即是人们通过十九大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综合能力的巨大提升及新时代乐观前景;从发展大棋局上看台湾,对和平统一更加具有信心与定力。

  删繁就简三秋树:

  直接涉台论述只宣示基本政策立场

  人们注意到,五年前十八大报告中有关两岸和平协议、军事互信机制、结束敌对状态、对双方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等内容,这次都没有提;近一、二年引起广泛重视、已经蔚成体系的习近平关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次也没有写入。如不深察细究,很容易产生疑惑,以为这些思想和政策已经改变。其实原因不外有二:

  一、上述内容均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常状态下的构想与主张,但目前持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在台执政,并未明确接受一中原则与“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以致形成两岸政治上的僵局。

  二、十九大报告结构上经天纬地,思想上博大精深,需要悉心研读掌握;它已对两岸关系构成全方位涵盖与支持,无须再在两岸部分过多着墨分散焦点。

  这决定了报告涉台部分的基本内容与形式,立场鲜明,要言不繁,集中阐明最基本最根本的政策主张,既体现对台大政方针的一贯性与连续性,也反映现时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状况。

  报告在过去五年工作、新时代基本方略中都提到对台工作,但集中论述于第十一部分“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简洁明了:

  1.宣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使命必达。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2.宣示反对“台独”的决心、意志与信心。

  “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3.宣示继续坚持和平统一大政方针。

  “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4.重申一个中国原则的两岸关系政治基础。

  “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

  5.突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以上三个宣示中,全是老话,但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由于有充分的意志、信心、能力反对和遏制“台独”,所以继续坚持和平统一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这一切都建立在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所提供的坚实基础上,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

  重申“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只要承认这个基础,“就可以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这表明,只要放弃和不搞“台独”,认同两岸同属一中而不是国与国关系,一切好商量;“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可以包括以前已经提到的、没有提到的、新出现、新意识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协商处理。

  在两岸一家亲理念下,“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反映继续执行现行各项促进两岸人民交流往来政策;同时针对目前现实状况,突出大陆方面可以主动推动的措施,如“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生活提供“同等待遇”等,基本上官民分离,区别对待。

  诗外有诗大音希声:

  习近平对台思想已全线打通和平统一道路

  十九大报告宣示继续坚持和平统一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表明今后只要恢复到双方共同坚持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就可全面回归和平发展正常轨道。对台工作已经进入新时代,两岸关系则处于新时代的门槛上。而习近平近年关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已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再上新台阶、进入新时代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与道路铺设。十九大报告内容与习近平对台创新理念和思想内在贯通,相互衔接,一俟时机成熟,两岸关系将呈现全新局面。

  1.理论创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台湾问题的直接瞭解与深刻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要求,标志着我党和平统一思想理论的成熟完善和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内在自洽。它在邓小平确立的和平统一大政方针及长期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从根本上明确了怎样实现和平统一、实现什么样的和平统一、统一过程中怎样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实现了质的飞跃。

  对此,本文作者曾经在《中国评论》今年第七期、第八期的两篇文章中作过比较系统的阐释,这里仅点列其中要点:

  一、是进一步明确台湾问题与国家总体战略的辩证关系,对台工作作为全局的一部分服从服务于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大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

  二、是揭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统一道路,进一步明确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标指向,也进一步纳入台湾民众希望渐进统一的现实意愿,展现合作双赢内涵。与此相应,升华统一目标,我们所追求的“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三、是既毫不动摇、又全面合理地坚持两岸同属一中的原则。“一中”就是“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同属”就是合情合理处理双方政治关系,双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共同走向统一。

  四、是揭示“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祖国大陆是两岸关系的主导方面;大陆的发展进步不仅包括国力壮大的物质因素,也包括社会全面进步的制度与文化的全方位意涵,展现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目标的巨大自信与对自身责任的历史承担。

  2.实践创新

  习近平在提出对台创新理念与思想的同时,同步在实践中亲自推动贯彻,避免束之高阁。2013年10月于APEC会议期间会见台湾代表萧万长时,习近平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他还针对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和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说,两岸关系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见面交换意见。

  2014年2月,张志军与王郁琦举行双方成立20多年来首次负责人正式会晤,晤谈中互称职务官衔;此后不久,两部门宣布设立热线。2015年11月举行的“习马会”,更是习近平对台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它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与名义,互称先生,实现了1949年以来双方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文作者在前述文章中指出,“习马会”以一种最简单也最智慧的形式,破解了双方长期以来在相互定位问题上的分歧,在最高层级上实现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岸政治关系的“合情合理安排”,并为今后两岸政治互动与协商谈判示范了模式,极大地化解了所谓“深水区”政治难题;同时,在民进党即将上台的情况下,“习马会”在全世界范围再度确认两岸同属一中、终归要统一;而“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关系就可以突破以往种种羁绊,走上广阔道路。

  本文今天还可以补充的是,习近平决定实现“习马会”,就表明马英九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而不必再对一些表述上的差异与不同吹毛求疵,无谓纠结。

  3.习近平对台思想及其实践的几个特点

  一、是继邓小平确立和平统一方针后,在三十多年实践基础上总其成、开新局,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对台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怎样实现和平统一、实现什么样的和平统一问题。至此,一中原则基础上两岸合情合理的统一道路全线打通,和平统一理论建构合龙。

  二、是知行合一、剑及履及,实践统一进程。通过“习马会”进一步破解了和平发展过程中怎样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怎样对双方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症结性问题。

  三、是从治国理政的全局视野,运用系统、辩证、创新、底线等科学思维,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对台湾问题的透彻瞭解、对两岸关系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对台湾划定明确底线的同时,作出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决断,确保新时代建设发展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和恢弘胸襟,充分体察台湾人民特殊历史遭遇与复杂心结,在统一思路上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仁政”、“王道”思想,回应了台湾长期存在的希望大陆“以大事小以仁”的期待,极大地提升了统一事业的感召力与塑造力。

  五、是在确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道路的同时,强调战略耐心与战略定力,着眼过程论与渐进性。这显示“融合发展”更多是相对于“急统”、“胁迫”而言,是属于道路层次的上位概念,实践中是久久为功、春风化雨,不是大呼隆,不是搞运动,也不是事必称融合。

  分水岭上两分明:

  端视台湾执政当局如何抉择

  十九大后,两岸关系站上和平发展新时代的门槛,进一步即海阔天空,可谓万事俱备,独缺一环,即民进党当局在两岸关系性质上作出正确选择。

  从总体格局与趋向看,大陆不希望僵持却也不怕僵持。局面只要不演变到“法理台独”或宣布“台独”,大陆大可集中精力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无须根本改变现行对台政策方略。但僵局定然包含着负面螺旋激荡上升的危险,而去年以来两岸在有关领域出现的进退消长,表明僵持对抗对台湾百无一益,对大陆则无碍大局。长期对抗,损害的更多是台湾的经济发展与百姓的利益,以及台湾在区域发展的边缘化。

  目前对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走向的看法不尽相同,大致归结为三种。一是“本质论”。即民进党本质上就是“台独党”,不搞“台独”就不是民进党,不可能根本改变“台独”立场;现阶段受形势所压不敢推动激进“台独”或“法理台独”,但“柔性台独”与“去中国化”绵密进行,万不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二是“形势比人强”。民进党固为“台独党”,但趋势已表明“台独”行不通,两岸对比使“台独”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势必不得不逐渐调整立场,但受基本教义派牵制,转型将很慢。三是认为蔡英文已经作出调整,她所说将以“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为依循,承认“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与“共同认知”,表明已经趋同于国民党立场,只是不能说出“那四个字”。这种看法极为乐观,但怎么看都不能与目前教育、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行为相协调。

  是耶?非耶?没人能够替台湾当局做出回答。但毫无疑问的是,“台独”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走不通的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下,台湾方面如何取舍,更多影响的是台湾经济与台湾人民福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难以长期违逆,相信台湾人民最终会以合理的方式作出选择,两岸关系也终将以合理的方式回归正轨。我们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正是:

  长风几万里,吹聚玉门关。

  一旦出隘口,杨柳遍楼兰。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