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30年来美国对两岸交流的基本态度和影响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人民隔绝38年的状态被打破,与之相伴的两岸人员往来、经贸合作及文化交流也蓬勃展开。两岸交流的突破及深化是两岸同胞期盼早日团聚和实现统一,以及中国大陆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对台举措的结果。两岸交流的突破不仅使台湾当局最终放弃了坚持多年的“三不”政策,也促使美国不得不相应调整对台政策,从以往的支持“两蒋”与大陆对抗转向支持两岸开展经贸文化交流,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分歧,维持两岸关系的稳定。
美国对两岸交流表达鼓励、支持等立场主要是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但客观上也影响了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走向,对两岸交流的持续展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支持两岸交流的局限性明显,美国对两岸交流的内容、方向和速度等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对两岸从经贸文化交流上升到政治谈判阶段高度警惕,其主要目的是保持两岸关系适度紧张,为其所谓的“以台制华”目标服务。
一、美国支持两岸开展有助稳定台海现状的各项交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际格局的转变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美国对两岸交流开始采取肯定态度。1987年3月,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华期间公开表示,欢迎两岸间开展包括间接贸易和民间交流在内的有助缓和台湾海峡局势的发展。1988年7月其再次访华时表示,美国欢迎海峡两岸有利于建设性交流的进程。1988年3月,里根总统在会见吴学谦外长时表示,美国欢迎去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人员的往来,希望此种趋势继续下去,美国也将努力促成有利于上述趋势发展的环境,尽可能促进中国与台湾之间的交流。1989年2月,布什总统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高兴看到,海峡两岸不断增长的贸易和旅行机会对紧张气氛的缓和做出了贡献,希望这种倾向继续下去。尽管当时台湾当局开放探亲,松动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限制主要来自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出现的新形势以及岛内民意压力,但美国的肯定有助降低台湾当局和岛内民众对两岸突然打破隔阂状态的担忧。
两岸发展经贸关系有助增进互信,降低两岸军事冲突的危险,也符合美国在台经济利益。因此,陈水扁执政期间,美国政学界和商界人士出于政经利益考虑,不断劝说台湾当局放松对两岸经贸关系的限制。这点突出表现在美国施压陈水扁开放两岸“三通”的态度上。2002年5月,台北美国商会发布《2002年台湾白皮书》,称美商将两岸“三通”列为攸关企业在台发展所需的最重要因素,希望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的心态从“原则禁止、例外许可”改为“原则许可、例外禁止”。9月,“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处长包道格发表演讲称,台湾若继续视大陆为经济上的威胁,将有被孤立与失去未来商机的危险。陈水扁连任后,基于维持台海稳定等考虑,美国官方对两岸“三通”的态度更趋积极,从以往“回避”、“不触碰三通议题”转为力促陈水扁开放“三通”,为两岸经贸松绑。2004年4月,美国务院亚太事务助卿凯利(JamesKelly)在众议院听证会上表示,台商赴大陆投资是“三赢”局面,对台湾、大陆和全世界都有益。尽管两岸“三通”会造成“过度依赖大陆”和“加速台湾产业空洞化”等值得忧虑的状况,但这个问题应从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更宽广的角度考虑。11月,AIT台北办事处处长杨苏棣在台北美国商会的演讲上,首度表示美国鼓励台两岸通过谈判,尽快开放“三通”,尤其是飞机直航。否则台湾将面临自外于区域整合之外的风险。2007年3月和5月,杨苏棣又接连表示,“台湾若要繁荣,应让人员、商品和资金自由来往两岸”、“台湾无需过分忧心两岸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台湾并非唯一对中国开放而受影响的经济体”、“台湾要改善与美国的贸易伙伴关系,应该进一步开放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马英九执政期间,美总体上肯定和支持马英九的大陆政策,认为马维持了台海局势稳定,符合美国利益。虽然美国对两岸开启政治谈判,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和签署和平协议持反对立场,但也建议马英九就任后优先处理两岸“三通”、大陆游客赴台以及进一步开放两岸贸易投资等事宜。2009年和2011年,美国两度在中美联合声明中表示,美国期待两岸加强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的对话与互动,建立更加积极稳定的关系。美国除了正面肯定马英九深化两岸合作的做法外,也不时向民进党施压,反对其基于政争、选举等需要而阻扰、破坏两岸正常的交流合作,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进党“反马”、“反中”的合理性,为马英九当局改善两岸关系提供了“背书”。2010年6月,虽然民进党强烈反对两岸签署ECFA,但美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副助卿施大伟(DavidShear)和AIT理事会主席薄瑞光等高层官员都表示乐见两岸签署ECFA。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也表示,美国政府正面看待ECFA,两岸经济和解不仅为台湾带来更大经济机会与政治稳定,还有助台湾与东南亚国家洽签自由贸易协定(FTA)。2013年8月,针对民进党在“立法院”阻扰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通过,薄瑞光表示,美国认为两岸服贸协议有助于台海稳定,也有利美国企业界,因此正面看待。2014年3月18日,台湾爆发“反服贸协议运动”(也称“太阳花学生运动”)期间,美国的态度从最初的关切但不介入,发展到最后公开“挺蓝批绿”,支持马英九签订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美涉台官员及重量级智库学者纷纷表态,或批评该运动的正当性,或质疑民进党幕后操弄的动机。AIT理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卜道维(DavidBrown)揭露了民进党幕后推动反服贸运动的本质,称不论台湾学生霸占“立法院”,或是民进党霸占发言台,都是民进党的选举手法,都是非法行为。
2016年1月蔡英文当选后,美国多次表达了对两岸交流因蔡拒不接受“九二共识”而中断的担忧,呼吁两岸寻找新的对话基础。美国务院、AIT理事会主席莫健和AIT台北办事处处长梅建华等不断重申,美国持续敦促两岸进行建设性对话,展现耐心、弹性与创意,寻找双方可交流的方式,避免误判。。
二、美国对两岸交流的态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美国乐见和支持两岸开展经贸、文化和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客观上虽为台湾当局坚持两岸开放政策,深化各项交流合作营造了有利氛围,但作用有限。美国对两岸交流的态度始终以维护其在台湾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不可避免会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担忧两岸交流过快,威胁美国在台湾的影响力。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美国担心台湾对两岸交往的限制被彻底冲垮,因此1988年上半年美各界人士频频访台,了解台湾对大陆的间接贸易、民众探亲及两岸各界人士的接触情况。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克拉克在访台期间对台湾企业家“一窝蜂”式关注大陆市场大泼冷水,认为海峡两岸过度发展对台湾未来不利。美国对两岸交流最典型的担忧就是认为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会让台湾过度依赖大陆,最终威胁台湾的“自主性”,削弱美国“以台制华”的基础。因此,虽然美国支持两岸经贸合作,但也不断提醒台湾当局要警惕大陆通过经济手段获取对台影响力。2002年9月,美提醒台湾“国安局长”蔡朝明,中国资金利用香港企业转投资台湾的情况有大幅增长,希望台湾务必在与大陆“三通”前,做好预防大陆经济渗透的准备。马英九任内,美在欢迎两岸加强经贸合作的同时,也不断提醒马英九要分散对大陆的经贸依赖,建议马英九通过加强美台经贸联系等方式,平衡大陆对台经济影响力迅速上升的趋势。2014年6月,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接受台湾《商业周刊》专访时称,两岸经济交流正面临转折点,台湾必须开始权衡对中国开放到什么程度才适当,否则台湾将失去“经济独立”,进而影响政治“自主性”。
二是对待两岸协商对话的两面性。两岸各项交流的开启和深化离不开两岸协商谈判。虽然美国肯定支持两岸围绕经贸、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展开对话,但不希望两岸关系过快地“由经入政”,更不支持两岸就军事互信、和平协议等敏感议题开展政治谈判,一再强调美国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现状、反对大陆强迫台湾当局进行政治谈判的立场。陈水扁执政期间,小布什政府虽力促两岸“不失时机、不拘形式、不设前提”地开展对话,化解陈水扁“台独”引发的两岸紧张,但要求两岸对话不应预设“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等前提,还要求大陆不能只与台湾在野党对话,也应与台湾“民选领导人”对话。马英九任内,美国虽声称对两岸对话“鼓励但不介入”,实质上却反对两岸将美国排除在外。美国虽表示对两岸对话的方向、速度等没有特定立场,但要求得到台湾人民同意,且不是在台湾被胁迫的情况下进行。蔡英文执政后,美国虽然认识到蔡拒不接受“九二共识”是两岸对话中断,两岸交流受阻的主因,但仍坚持大陆不应将“九二共识”作为与蔡英文当局对话的前提,希望大陆对蔡英文当局展示更大的耐心和弹性。
总体而言,美国对待两岸交流的态度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美国对两岸各项交流虽能发挥一定的间接影响,但积极作用有限,甚至可能成为负面因素。中国大陆既要从美国对台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实出发,尽力引导美国在两岸关系发展上扮演积极角色,也要对美国暗中阻碍两岸交流的深层动机和小动作保持警惕,充分利用当前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两岸权力结构转换创造的有利条件,将美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牢牢掌握两岸交流合作的主导权。(作者:潘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