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宜:十八大以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硕果累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台海新局势,着眼于两岸关系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一系列对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习总书记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推进“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的统一”的重要落实途径和有机组成。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整体进程并未因岛内政局变幻而中断,有力地夯实了两岸和平发展乃至迈向统一的经济社会基础。
一、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念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内涵。笔者认为,总体上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出发点是“两岸一家亲”,途径是“交流合作”,主要内容是实实在在地为台湾同胞出台在大陆生活、工作和发展的“便利性措施”,目的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实现“两岸心灵契合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
早在2013年10月,习近平会见“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就强调,两岸双方应该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6年11月,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具体阐述了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内涵,指出“秉持互利双赢,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将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将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二、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1987年两岸恢复民间交流交往以来,大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经济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并逐步扩展到文化教育等其他领域。同时,对台胞进行经济行为比照外资、社会行为比照外籍人士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管理,但客观上也强化了“内外之别”,不利于其融入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增强对大陆的认同。随着国际形势、两岸实力对比及岛内形势的变化,单纯交流合作形式以及差异性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台资企业仍以“飞地”形式为主,台胞生活圈游离于当地主流社会,“自成一体、抱团取暖”。由于部分在大陆的台胞未能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因此对大陆整体社会存在疏离感。因此,多年来,以经济为主的两岸交流交往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和政治外溢效果,岛内社会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和误解、对两岸统一的疑惧心理仍有很大影响力。
在此情况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成为推动两岸关系深化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更加注重两岸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均衡性和普惠性,强调扩大台胞的受益面、增强台胞的获得感,强调对大陆台胞社会融入、认同培育的带动效应,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持续、健康和稳定。
三、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循序渐进硕果累累
十八大以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取得重大进展。以2016年5月民进党上台为分水岭,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转入“冷对抗”,但大陆方面顺应两岸交流合作的内在规律,积极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仍取得多方面成就。
两岸经济制度化取得进展、效应持续显现,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2013年以来,海协会、海基会共举行三次会谈,签署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气象合作协议》、《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两岸民航飞行安全与适航合作协议》等多项协议,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与法律保障。遗憾的是,对岛内经济发展、两岸经济融合大有助益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绿营的反对下至今未能生效。2016年5月民进党上台后,两岸经济制度化协商机制中止运作,2017年初台当局又裁撤了ECFA临时任务小组,但ECFA早期收获仍较好地实施,给台湾企业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据台方公布,自2011年1月至2017年4月,大陆对台累计减免关税43.64亿美元,约为1350亿新台币,平均每个月为台湾企业省下17.76亿新台币。同时,虽然2016年后两岸产业合作小组停摆,但两岸民间的“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每年一度的常态化会议继续维持,且均取得丰硕成果,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2017年的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十九大之后不久召开,两岸企业级及重要工商团体负责人,围绕产业融合发展在宏观经济交流合作、金融、能源石化装备、资讯和家电、成长型和中小企业、文创等产业合作上等达成多项共识,签署了29项合作协议,有利地推动了两岸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外,大陆方面还不断完善对台胞的法律法规保障,助力大陆台商发展。2015年9月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修正案,对台资企业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模式,有助于为台胞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
十八大以来,虽然受到来自岛内和全球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干扰不断,但在大陆积极推动下,在市场内生动力驱动下,两岸经济合作交流保持稳定发展。贸易方面,大陆持续为台湾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顺差来源地。台方统计显示,2017年1-9月,两岸贸易总额达995.1亿美元,同期增长18.9%,台对大陆顺差557亿美元,是台对外贸易顺差总额(406亿美元)的1.37倍。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投资方面,大陆仍是台湾第一大的对外投资目的地,台湾地区在2017年更跃升为大陆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加上经由第三地的转投资)。台方统计显示,自1991年至2017年1月,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累计金额1702.72亿美元,约占台湾历年对外投资比重的58.9%.。
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促使台胞对大陆看法出现理性转变
十八大以来,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大陆方面推出了诸多务实举措,便利台胞在大陆的生活和发展,促使台胞在大陆就学、就业、就医等。如2015年7月起对台胞免签注,9月起全面实行卡式台胞证,2017年6月起可在多地火车站和机场自助取票;逐步扩大台胞个体工商户的营业范围;完善台生在大陆学习的有关规定,使其在大陆学习有完整的记录;扩大台胞在大陆事业单位就业试点地域;进一步扩大法律服务对台开放,使更多的台湾法律专业人才来到大陆工作;开放在大陆工作的台籍研究人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等;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扶植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就业、创业等,在12个省市设立了53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等。
在以上务实举措的推动下,十八大以来,两岸民间界别的交流交往、基层民众交流、青年交流互鉴,各类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交流活动增多,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知越来越趋于理性和客观,能正面看待大陆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机遇。台湾民间对大陆的交流热度升温,民众赴大陆人数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和学生赴大陆交流、实习,寻找发展机会。两岸婚姻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在大陆办理结婚登记的两岸婚姻数量已超过39万对,大陆男娶台湾女的比例不断升高。台《联合报》最新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观感出现首次逆转,49%的民众表示对大陆民众有好印象,比去年增加5个百分点,为该报8年来调查新高,而持负面观感的人则由45%将为37%。而多家民调均显示,大陆已成为台湾同胞最愿意选择的就学、就业地。
台湾同胞对大陆看法趋于理性客观,对大陆好感度日益增加,是十八大以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未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前进动力,更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乃至迈向“心灵契合的统一”的重要基础。(作者:吴宜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