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十八大以来大陆对台工作的精准发力和深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对台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掷地有声,旗帜鲜明,是博大精深的战略设计。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十九大报告体现了我党对台大政方针一以贯之的坚定性、与时俱进的开创性,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新理念新主张新要求,对指导新时代对台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笔者认为对做好新时期对台工作具有以下几点指导意义。
首先,处理两岸关系以两岸人民福祉为本,重点是争取台湾民心。党与人民血肉相依,民心即党意。台湾问题同样如此,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乡亲,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血浓于水,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分开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最核心因素不在于经济往来密切,也不在于实力对比的大小强弱,而在于血脉亲情,在于台湾固有之中华文化与总体民意。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岸一家亲”,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实现国家统一归根结底需要两岸民众齐心协力,两岸社会顺势而为,几千年深入血肉的历史终将证明,死硬“台独”分子逆潮流而动,恶意制造分裂,如蚍蜉撼树,自不量力。台湾的大多数民众从事实出发,从良心出发,从民族大义出发,头脑是清醒的,终会支持“同属一中”基础上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民心民意、骨肉亲情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基和依靠。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这也回答了我们为什么尽最大力量主张和平统一而不是使用武力统一,不是因为没有“武统”的能力,而是为了台湾民众并基于两岸民众的基本利益,尽最大努力依靠民众的力量实现国家统一大业。
其次,尊重历史规律,坚持“两岸一中”基本原则,坚决遏制分裂势力。2016年,民进党依靠民粹路线,通过欺骗选民选票,重新取得台湾地区的执政权,“台独”势力趁机聒噪一时,民进党内“台独”派也错误地认为只要彻底打跨国民党,对外主动附和美日等国“借重台湾来围堵大陆”的思维就能稳固政权。所以,在事关民众福祉和台湾前途的两岸关系上,始终态度模糊、闪烁其辞,针对“九二共识”、“一中原则”等两岸关系的基石,顾左右而言它。甚至幻想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利用各种机会在扩大台湾“主权”的问题上“切香肠”,不断踩踏两岸关系底线。
民进党执政后,把台湾的发展放一边,却不遗余力扩大“台独”的社会基础,钻营小动作层出不穷,长此以往,两岸关系必走向危险的边缘。如何应对复杂的两岸关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指出,“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大陆明确警告“台独”势力,“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在这一原则问题上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只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才可能相向而行,才可能良性互动。对威胁台海和平稳定的“台独”势力应该坚决抵制;保持高度警惕,而凡拥护“一个中国”、承认“九二共识”的任何党派、人士都是团结的对象。
第三,坚持理论创新,完善对台工作的顶层设计。“台独”分裂势力之所以有欺骗性,是因为他们刻意歪曲两岸走向统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上,十八大以来,根据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格局,以历史的深度和国家前途的高度展现风范。习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概念。
两岸同胞从来都是命运相连、荣辱与共的。两岸民众要真诚团结合作,开创两岸关系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习总书记深刻把握了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当今国际和区域格局的走向,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台独”论者在过去曾处心积虑,不惜阉割甚至篡改台湾历史,为的不过是欺世盗名,谋求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谎言本来不足为信,也不足为惧,但是当谎言不断重复,就可能变成绑架台湾民众的政治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对“台独”史观、分裂主义歪理的当头棒喝,“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两岸应携手共同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两岸暂时隔绝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悲剧,两岸统一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共同责任、自我解放,是两岸民众共同振兴中华,在世界上共享荣耀的重大命题。可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两岸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具有光明前景和感召力度的理论创新。
第四,见微知著,对台具体工作要务实灵活。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双方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应对挑战。十八大以来,中国大陆积极推动两岸经贸社会合作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并指出,“扩大两岸经济文化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
两岸经贸往来、合作的制度化需要两岸产业、商贸、民间社会和协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实现聚沙成塔、积腋成裘的发展目标。习总书记表示,“经济融合有利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以实干的精神,抓住促进经贸和加强交往等对台常态工作不放松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将分析解决矛盾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更体现了习近平对台工作思想的高瞻远瞩。
首先,经贸是实现两岸融合的基础。“台独”势力正是妄图从经济基础上割裂两岸关系,从李登辉时期的“戒急用忍”到时下台当局祭出的“新南向政策”,不过是某些势力担心时代潮流浩荡而行,“自立为王”的打算落空,遂不惜牺牲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在经济上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以所谓“磁吸效应”之类的危言恫吓台湾民众。
其次,发展两岸经贸更多的是为了争取和团结台湾民众,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高于一切,争取民众基本的工作是经济。虽然和平发展时期两岸经贸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方式、方法还有待总结调整,要让更多的台湾同胞享受两岸发展的成果。十八大以来,为了增加台湾同胞在两岸经贸发展中的“获益面”,在对台工作中解决台湾同胞的实际问题,包括就业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会见宋楚瑜时曾指出,“我们将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实践证明,持续探索和总结改进两岸融合发展之路,争取台湾民众,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第三,经济交流合作体现了中国大陆实现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和博大胸怀。台湾经济与大陆早就有很高的依存度,台湾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大陆,然而,两岸经贸交往不是单纯向台湾“输血”。中国大陆鼓励台商组织好研发和生产,希望他们在大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两岸融合的基础是经济,推动者最终要落实到人。
当前,两岸民众交往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来过大陆,三分之一来过的人对大陆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不够准确,这是他们容易受到岛内各种负面宣传影响的主要原因。台商和台干长期扎根大陆,他们的发展是标杆。习总书记2014年考察平潭实验区时曾指出:“大陆人口多,市场大,产业广,完全容得下来自台湾的商品,完全容得下来自台湾的企业。欢迎更多台湾企业到大陆发展。”大陆在政策上、行动上鼓励和支持台商发展,是诚意的展示,以吸引更多的台湾民众与大陆同呼吸、共命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大陆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中央对台工作的精准发力和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在岛内发展空间持续萎缩的背景下,融入大中国的发展蓝图,不但实现了生存和发展,而且增强了国家荣誉感、自豪感,逐渐由较褊狭的台湾主体意识升华到大中国意识。在大陆的成长经历使得更多的台湾年轻人心中根植了作为中国人的“主人翁”意识,巩固和发展了荣辱与共、精诚团结的精神,这些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两岸人民共筑伟大中国梦的滔滔洪流,经由“两岸命运共同体”成为坚实的“国家共同体”。(作者:李文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