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学者:巴拿马“转向”之后 台当局反应的潜台词

2017-06-19 08:3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毫无疑问,中巴建交是对“柔性台独”的重大打击。对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和国家战略而言,此事件犹有镇定两岸关系、巩固“一中”格局之外的隐性战略意义;蔡当局上下为之跳脚,说明其有切肤之痛,但也暗示其可能借题发挥、反守为攻,为其继续负隅顽抗增添筹码。

  “莫名惊诧”事出有因

  台湾方面,蔡当局的措辞强硬的声明“87%是照抄圣普断交回应”,“悲情牌”、“民意牌”也是惯例炒作,其“友邦惊诧”也并非“断交前40分钟前才被通知”的苦情戏码。

  首先,双方关系早有松动,蔡当局对“断交”既有预期,又有侥幸。巴拿马是蔡英文“固邦”的首选之一,半年前巴国对台湾驻巴的代表人员的冷淡等等,都是双方关系亮黄灯的信号。但蔡的“安全”团队对此显然应对乏力,迁延塞责。

  其次,巴拿马与大陆的经济和人员往来更为密切。例如,台湾在巴只剩下长荣集团有实质业务,这与大陆在科隆港十亿美元级的投资和众多企业投资不可同日而语;而巴国在大陆的留学生,其人数则是在台湾的一倍。

  更重要的是,“巴拿马事件”再度撕开蔡当局的“皇帝新衣”,台湾沉没成本覆水难收,令蔡颇为难堪。作为“中华民国”最重要的“友邦”之一,事实上,巴拿马早在清末就已与中国建交,又被台湾当局延续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 中国的最好注解。李登辉在台湾上台以来,台当局尽管对一个中国出现松动,却始终不愿放弃这份历史遗产。历届当局在该国身上耗资巨亿,多次不得已斥重金勉力维系“邦谊”;蔡上任后,在主张“踏实外交”,改变“单向金援”路线的前提下仍大举对巴进行挹注;台外事部门则对巴国人员敬若上宾、谨慎招待,这一切如今都成为了沉没成本。对于蔡英文来说,这是短短一个多月内,继WHA被拒之门外后的第二次“打脸”。

  正如学者丁学良所形容的,蔡当局今日尴尬的逻辑矛盾在于,蔡既不愿放弃“中华民国”这套“皇帝新衣”的礼服,又不愿进行付出,只想借壳上市。虽然蔡本人“理念台独”根深蒂固,但仍需要一定“邦交国”维系其“中华民国总统”的“皇帝新衣”,因此,尽管面临“独派”“邦交无用论”的压力,蔡也不愿轻易放弃这张牌。

  蔡英文路线仍将四面碰壁

  蔡英文的“错愕与愤怒”却不只是作态,而是在向岛内外释放潜在信号。

  首先,蔡英文称“重估两岸关系”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意有所指。此前,她已经用“两张问卷说”表明了在两岸关系上欲与大陆“平起平坐”的正面对抗姿态,放话台湾能否参与WHA是“两岸关系重要指标”,言下之意即若不能如愿,则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所谓“维持现状”、“不挑衅”的态度。如今,“巴拿马事件”之后,她就可以借此前伏笔,“顺理成章”地展开更为激烈的对抗。除了已表态的要借此进一步限缩两岸交流,例如禁止“四种人”入台,蔡还有些未言明的口袋选项:

  其一,纵容和支持“独派”的“修宪”、“公投”和“入联”等动议,特别是针对大陆下半年的重要政治节点制造政治干扰。其二,寻求与美、日加强协调、投机以“抗中”。其三,在下半年的国际参与场合,如APEC等加强“台湾实质独立”的造势,制造更多事端;或者在国际NGO等“非主权行为体”领域与大陆展开田忌赛马、寻求突破。其四,蔡甚或可借此由头,一定程度地顺应“时代力量”、游锡堃等“独派”对她“以台湾名义进行国际参与”的要求,消解“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的制约,推进“实质台独”。下半年的民进党“全代会”如何处理“台独”党纲问题,可见一斑。

  其次,蔡英文强硬表态是欲借机巩固其在岛内的权威,特别是两岸关系的“话事权”。蔡近期可谓焦头烂额,除了内政“外交”一败涂地、狼烟四起,绿营内部对其权威的挑战更让其坐立难安。近期,绿营人物纷纷表示要“亲中”、“冻独”,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进党内对两岸政策话语权混乱争夺。蔡近期刚刚调整了其“国安会”人事,进一步收紧了在两岸政策上的决策权。但两岸关系作为蔡当局一切政治的总开关,也是其面对绿营内部权力斗争的一大命门,她有理由在这样的节点上滑向深绿来反击其他派系对她软弱、无能的指责和针锋相对的挑战,特别是抑制赖清德这样的2020潜在对手。

  只不过,蔡英文对内,其30%的满意度显然代表不了2300万台湾人,民众甚至对其处理此事表现出了冷漠的看客心理,不愿做其对抗筹码;“对外”与一中格局在国际上的深入人心的大趋势逆向而动,美国务卿蒂勒森前日再次重申“一中政策”。这些迹象表明,蔡现行路线仍将继续四面碰壁。(作者:刘匡宇,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