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钟厚涛:"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经济治理带来新契机

2017-05-17 09:3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4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继2014年北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2016年G20杭州峰会之后,中国主场举办的又一盛事,受到全世界的共同瞩目。高峰论坛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步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在各方共同合作下,“一带一路”建设势将推动沿线国家政策协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联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也将因此迈上新的高度。

  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

  纵观全球情势变迁,国家之间的汇通与融合经历了几种不同的范式转变,从早期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到冷战后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每一种模式都饱受外界诟病,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深恶痛绝,谈之色变。

  但“一带一路”建设却全然打破了以往的各种不对等模式,始终把各方的互惠互利放在核心位置,争取可以最大程度地把各个国家的地域优势、劳动力优势、技术优势、产能优势与资金优势等,都全面串联贯通起来,实现“1+1+1>3”的整体效应,从而可以把各个国家的国家梦与世界梦给融通起来。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绝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着眼全球,要为整个人类提供一款新型公共产品,要为全球经济成长注入新的动力。面对着全球各个国家的贸易壁垒,许多有识之士也苦思冥想,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传统的降低关税等措施,只能部分推动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最多只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左右。而“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着眼于消除贸易壁垒,更意图通过设立亚投行、丝绸之路基金等重大举措,为各个国家的内部发展注入资金动力,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可行模式毫无保留地向他们提供分享和借鉴,推动构建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联互通,互惠互利。此举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至15%左右,远超历史上任何其他一种合作模式。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基本上都是被迫地融入到当时的世界秩序中去。而“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实践,则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对接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即中国开始主动布局,将自身发展与新型世界秩序的构建给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世界各国构建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彼此互为依托,互相帮衬,最大程度激发起“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认同感、参与感、受益感和荣耀感,让“一带一路”成果可以真正惠及所有国家的民众。

  兼容并包理念的倡导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兼容并包,它的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也即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布局,需要沿线国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而这也是本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重要目的之一,也就是邀请全世界重要国家和国际组织来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出谋划策,争取可以把“一带一路”建设做得更好。所以“一带一路”正在书写一套全新的规则秩序,所有国家都有权参与其中,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并不是要制定一套运行规则,然后再强迫其他国家都必须接受,而是要搭建一个平台,广邀各方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和书写,让各方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统筹各方意见,逐步制定出一套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规则。这种规则的制定,显然要比以往的任何一种经济秩序体系都更具公平性和公正性,也更能赢得各方的尊重和支持。

  “一带一路”建设虽然是中国提出的倡议,但却是所有参与国的共同项目,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参与性。当所有国家都能主动融入其中,把“一带一路”建设看作是“自己的分内之事”,深入意识到“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本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大幅提高,势必会以更加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建设当中。既然“一带一路”的蓝图是由各方共同描绘的,建设是由各方共同完成的,最终的成果自然也将由各方共同分享。

  “逆全球化”思潮的导正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叠加效应,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矛盾和弊端日渐突出,各种“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逆全球化”甚至是“反全球化”的浪潮,贸易保护主义,自我孤立主义,本土民粹主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不断蔓延,这给全球经济的平稳运行蒙上了沉重阴影。例如,美国新任政府就提出要“美国优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在西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想激烈交锋、僵持不下的背景下,持续多年的全球化进程再度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未来何去何从将会直接关系到全球各国的荣辱福祉。

  在过去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依托全球化成功跻身世界市场,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着全球化进程出现的新波折和新动荡,中国不畏艰难,早在2013年就果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力图通过陆海联通的方式,逐步改革单向度全球化思维,力求把全球各地都能联通在一起,共同构建大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带一路”建设是对“逆全球化”的一次拨乱反正,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仅以欧洲为例,长期以来,欧洲一直渴望着能够把“三河”(易柏河、多瑙河、奥得河)与“三海”(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黑海)贯通起来,以便为内陆国家寻找到最佳出海口。但限于各种条件约束,这一梦想一直处于沉寂当中,无法付诸实践。而“一带一路”的提出,则有效地打破了这种瓶颈,通过中欧陆海快线、三海港区等几个大项目,将传统上基本相互隔离的区域和国家完全打通,这也有效激活了欧洲内陆国家寻找出海口的千年梦想,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寻找到了新的出路。

  在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又释出多个重磅“大礼包”,宣布将为丝路基金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另外还将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38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专项贷款。中国的这种强力支持,无疑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

  新型全球化的引领

  以往的全球化思路,大多是发达国家携带着资本到发展中国家攻城略地,在赚取巨额利润之后,往往人去楼空,留下的只是被千疮百孔的环境。“逆全球化”浪潮之所以会在全世界各地不断高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往的全球化进程中缺失了公平与包容的嵌入,使得全世界的利润都被少数国家的少数集团所掌控。

  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与技术,更是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六路”建设,即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电路和网路的发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补充资源短板,来实现新型工业化。广大企业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要将自我优势与当地特色紧密结合起来,要完全做到落地生根,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宗教习俗等来制定方案,争取可以为当地带来一条可持续的长远发展道路。如“一带一路”倡导的是产业链的自然延伸,而非传统的跨国公司全球整体产业链转移,如此一来,就可以积极带动当地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等发展,由他们来扮演主要载体角色,这就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对当地公司“大鱼吃小鱼”的劣质生态现象。

  所以,“一带一路”建设追求的不是传统的资本全球化,而是实体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以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布局,是一种共享型而非竞争型的全球化,它所孜孜不倦、竭力谋求的是要推动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争取可以一荣俱荣,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而曾经由美国主导、现在由日本接盘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则是以规则为导向的传统格局,是典型的竞争型的全球化,它的主要目标是要把中国这样的新型经济体排除在外,继续维持美日在全球的霸权态势。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塑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为推动全球经济成长提供的一套“中国方案”,核心要义是要推动全球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包容公平和全球互惠,其主要目的是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探索新型全球化路径,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目前全球各种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全球化进程受挫低迷、国际社会普遍感到迷茫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正在闪烁着其独特的智慧和光芒。“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已经取得累累硕果。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参与其中,中国也已经同4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明确表示支持经由“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提供安全保障环境,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联合国的这一决议,既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殷切期许。相信随着时间的推演,“一带一路”的魅力将与日俱增,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可,也将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一笔。(钟厚涛,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研究员、盘古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