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生:落实居民待遇 便利台胞生活
台湾《旺报》今日刊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张文生的文章指出,落实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的“居民待遇”是下一阶段对台工作的重要任务。落实台胞的居民待遇问题,反映了大陆方面处理两岸关系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要让更多的台湾同胞愿意来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切实做到“两岸都是一家人”的目标,这是落实台胞居民待遇的主要出发点。
全文内容如下:
1月20日,俞正声在对台工作会议中提出:“研究出台便利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台商台企在大陆更好发展,依法维护台胞权益。”这说明,落实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的“居民待遇”是下一阶段对台工作的重要任务。
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岸人员往来十分频繁,近年来每年来到大陆的台胞都超过500万人次,2016年台湾同胞来大陆达到了573万人次,其中有一部分是长期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的人群,估计也达到了100万左右。
交流困境实际存在
这部分人群被有些研究者称为“两岸族”。他们的态度、意见在海峡两岸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也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
当然,由于两岸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差异,往来两岸的台湾同胞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两岸交流往来中的一些实际困境。
比如,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的台胞有许多人就抱怨,由于两岸身分证编码的差异,台湾同胞在大陆的日常生活中面临很多不便,他们乘飞机、坐动车不能像大陆居民一样在网上订票然后到机场或车站取票、上网购物;他们在高校任教但无法申请课题,也无法申领课题费报销必备的公务卡,这一切都跟他们在大陆未取得居民身分有关。
因此,“便利台胞政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落实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居民待遇,让台湾同胞的权益在大陆得到合理的公平公正对待,促进台胞更好地融入大陆的社会生活,大陆真切感受到“一家人”的心情。
落实台胞的居民待遇问题,反映了大陆方面处理两岸关系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相对于僵持对立和时冷时热的政治关系,两岸频繁密切的民间交流始终是两岸关系的主流,近30多年来,两岸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不以政治分歧影响民间交流的默契。
未来几年蔡英文当局不可能承认“九二共识”,也不可能接受“两岸一中”,两岸政治关系的僵持对立难以改善,大陆方面只能将两岸交流的重心放在民间,尤其是改善在陆台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上。
落实台胞的居民待遇问题,也有助于加强台湾同胞对于“两岸同属一中”的认同。两岸的政治分歧客观存在,但如何超越两岸政治分歧建立两岸的共同认同,却是艰难挑战。
把这种艰难的政治认同问题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去,通过种种具有标志性、象征性的规范形塑“两岸同属一中”的做法,也是潜移默化的认同建构。比如,在各出入境海关是否可以取消港澳台居民的窗口,而以中国居民的窗口统一处理,这也是落实居民待遇的举措。
切实做到两岸一家
落实台胞的居民待遇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便利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使台湾学生在学校获得同样的奖、助学金的资助、在大陆取得同样的就业资格和机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创业空间、获得同样的就业保障,使台湾同胞得到同样的出行待遇。
要让更多的台湾同胞愿意来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切实做到“两岸都是一家人”的目标,这是落实台胞居民待遇的主要出发点。(张文生,作者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