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执政后“日台关系”的发展趋势
蔡英文执政后的日台关系与马英九时期相比,将迎来重要的调整期,并呈现若干新特点。调整的范围将涵盖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广泛领域,调整的力度体现出韧性特征。与此同时,其反弹和制约因素也将是空前强大与强韧。地缘政治的规定性,是两者的阈值之所在。
一、“柔韧”中的“刚性”特点
对安倍政权和蔡英文来说,最大的政治课题无疑是如何面对中国大陆。正因为有共同的需求,所以在应对中国大陆方面可以说一拍即合。
从安倍两次执政的政治、外交、军事实践来看,有三条线非常清晰:
第一是在政治层面他积极推动国内政治的总体保守化,并以此为背景和基础,在安保领域强行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同时通过所谓“俯瞰地球仪外交”,罗织和打造对华包围网,以图在军事、安保和外交方面制衡崛起中的中国———这是一条“刚性”的强硬线。
第二是在经济上,以两手应对中国,一方面他在第一任期中提出建构中日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实际上的潜台词是中日两国没什么“友好”好讲,纯粹是以一种商业性的买卖的关系,希图以此最大限度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同时,又积极配合美国的经济贸易战略,大力推动企图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所谓“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甚至在美国大选期间,率先在日本国会强行通过TPP法案,力图以此倒逼美国,在制衡中国方面表现出匪夷所思的积极性。这是一种在经济上对中国上下其手的一条线。
第三条线,可以说是战后70年来安倍所独创的,即一开始他与麻生太郎联手推出的“价值观外交”。日本是战败国,历史问题使日本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和道义的负面遗产,但日本的战后史到了安倍这一代右翼政客这里,却被改写了。
安倍不仅在战后70年谈话中对日本的侵略历史遮遮掩掩,更变本加厉抹黑中国。其手法就是罗织一张“柔性”的网络,或曰编制一条“软鞭子”,用“阴柔”的一手来贬低中国。他先是抛出“自由与繁荣之弧”,在地缘政治所谓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打造针对中国的软性包围圈。在这里,他把“自由”作为“繁荣”的逻辑前提,想以此反衬中国是一个没有自由的国家,所以中国的繁荣是一种假象,或者是难以持久的;而只有自由民主的国家日本,才能给欧亚大陆带来真正的繁荣。他在访问印度的演讲中,指称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潜台词不言而喻是讽刺中国为极权国家。他竭力打造与澳大利亚等国的所谓“价值联盟”等等,无一不是否定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国家发展道路是不自由、非民主、无法制的国家,通过极力抹黑中国,不仅企图使自己居于道德的制高点,同时还希冀以此来稀释历史道德的污点。其用心是十分阴毒和深险的。这样一条企图束缚中国的“软性”线,一直贯穿于安倍的强硬外交背后,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日本打造对中国大陆的“软包围圈”时,台湾其实一直在安倍的视野中。2016年初蔡英文获胜之后,安倍政权的核心人物———外务大臣岸田文雄在贺词中,非常直白地声称:双方“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希望“深化合作与交流”。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执政伊始,安倍政权的另一核心人物———官房长官菅义伟,以及岸田文雄当日均公开表示“欢迎”,并声称“台湾对日本而言是共享基础价值、有紧密经济关系和人员往来的重要伙伴、珍贵的友人,盼能更进一步深化日本和台湾合作交流关系”。
其实,对于安倍宣称的“自由与繁荣之弧”等所谓“民主价值观”的论调,蔡英文于2008年10月首次当选民进党主席时,就与安倍相呼应,她在接受日本媒体的专访中表示极为欣赏日台“共同价值观”,并期待以此为基础,加强与日本合作。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日本政要赴台与蔡英文见面时,都不忘强调这一点。可以说在借此攻击中国大陆方面,他们彼此借重,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