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红:当前台湾经济困境与出路?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经济平台执行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教授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发表专文《当前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作者认为:“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在根本上有赖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有赖于两岸经济关系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台湾对外经济空间的尽速拓展。没有稳定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台湾经济体将进一步边缘化,要素资源必将进一步净流出,产业创新与结构转型必将进一步放缓,台湾经济必将进一步空洞化并沉沦,贫富差距必将进一步扩大,阶层矛盾必将进一步深化。届时,台湾经济将可能在‘闷经济’中窒息。而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的持续发展、台湾对外经济空间的尽速拓展,有赖于台湾民进党当局接受‘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否则,无疑将动摇海峡两岸和平稳定与合作交流的政治基础。而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两岸关系不稳,台湾经济难以好转。”文章内容如下:
台湾经济成长以2000年为节点:在2000年之前为高速成长时期,从1962-2000年年均成长率高达8.6%,不仅成长为亚洲“四小龙”之首,而且创造了“均富社会”的“发展奇迹”;在2000年之后则进入了总体上趋于逐渐减速和贫富分化加大的低速成长阶段。2001-2015年台湾GDP年均成长率约为3.7%,较之于1962-2000年,已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当前面临发展困境的台湾经济的根本出路又何在?
台湾经济发展需要有效进行全球化运作
众所周知,台湾自身是一个有着较好的国际经济区位,但资源、腹地、市场相对有限的浅碟型的小型岛屿经济体。因此,台湾经济发展需要在投入端和产出端实施较之于大型经济体更加自由化与便利化的经贸政策措施,以型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并可以有效进行国际化(全球化)运作,克服经济发展面临的岛内资源要素与市场规模的局限与约束。在投入端,台湾需要通过较之于大型经济体更加自由化与便利化的开放政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整合善用岛内外资源要素。在产出端,台湾需要通过与其他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等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协议,优化出口环境,为岛内生产的产品(货品与服务)开拓外部市场空间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以来的发展历史也表明,有效地进行国际化(全球化)运作对台湾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依据发展模式的不同,根据李国鼎先生的划分,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大致可分为进口替代阶段(1950-1962)、外向型阶段(1962-1980)、技术密集阶段(1980-至今)等三个发展阶段。无论是在哪个发展阶段,台湾经济都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在参与国际化(全球化)运行。即便是在1950-1962年经济恢复和农业快速发展的进口替代时期,台湾也出口一定的初级产品以换取进口替代所必须的部分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而在1960-1980年代的外向型发展阶段,台湾更是与美、日、欧等当时的国际化(全球化)中心维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在吸引FDI进入以增加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时,把台湾生产的产品的大部分出口销售到美、日、欧市场,以这种国际化(全球化)运作方式,一方面克服了岛内资源要素稀缺的约束,另一方面克服了岛内市场需求不足的局限,从而获得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
在进入技术密集阶段到2000年前,在当时的国际经济格局尚未明显变化(美、日、欧依然维持全球化中心位置)的情形下,台湾依然通过全球化运作获得高速经济成长,并以“均富社会”、“藏富于民”的发展理念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创造了公平与效率兼得的“台湾奇迹”。在成长方面,1962-2000年,台湾经济成长率平均达到8.6%;在分配方面,占人口20%的最高收入阶层与占人口20%的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大致在4至6倍之间,而且,居民的收入差别伴随经济高成长而不断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