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王建民:“新四不”预示着两岸不确定性增加

2016-10-28 08:1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华广网10月28日发表台湾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的评论文章指出,台湾领导人选举前,蔡英文以柔性与模糊的方式确立了其两岸政策论述的核心,即“维持现状论”与“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论”,构成了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基本框架。“大选”结果揭晓后,蔡英文的当选感言没有任何关于两岸政策的新论述,这也许是因为该议题高度敏感与蔡自身谨慎的原因。

  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台当局领导人选后,尤其是“520”演讲内容,是观察蔡英文两岸政策论述的关键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在正式上台执政前不久,蔡英文接受《自由时报》专访时明确提出“九二事实论”,这被视为其“520”两岸政策论述的前奏与核心,是一个有意安排的、释放“520”两岸论述的一个重要举动。果不其然,蔡英文幕僚通过精心策划,在“520”这一关键标志性事件中,蔡英文对其两岸政策进行了完整、系统性的论述,但核心仍是选前“维持现状论”与“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论”,最受关注的是明确提出依“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关系人民条例”处理两岸关系。

  但是,蔡英文的就职演讲仍是以“台湾—国家”为主轴,因此整个两岸政策论述仍是一个矛盾体,可以完全由外界各自解读。其实,这一演讲提出“告别以往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现象”,被视为某种程度的“经济台独”宣言书,而且蔡数月来的执政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执政后一百天左右的时间里,尽管两岸之间有一些意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台湾导弹“误射”事件与大陆游客巴士重大伤亡事件等),但两岸之间总体上仍上克制的,仍在期待。然而,民进党当局强行争取参与国际社会与大陆在国际社会严格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对撞,台湾拓展国际空间参与的遇挫,蔡英文的不满情绪开始发作,两岸政策开始微调。

  这个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9月29日蔡英文在民进党建党三十周年之时给民进党党员发出的公开信,提出受到外界广为关注的口号“力抗中国压力”,以及蔡英文10月5日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专访,公开以民意为由公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这被视为蔡英文两岸路线与策略调整的重要标志。

  其实,这封信的内容透露了多个重要政治信息。一是蔡英文重新以“中国”取代“中国大陆”,以示其坚持两岸“一边一国”的立场。二是蔡英文认为现行“宪政体制”是她执政的羁绊,可能预示她未来改变现行“宪政体制”的可能性,随后其提名的“司法院长”与“大法官”多次公开对现行“宪政体制”的质疑与“台独”言论,似乎正在验证这一信息。三是蔡英文公开表示民进党的“有些价值,我们一定会坚守”,这除了可能包括民主、自由、人权之外,最重要的是蔡英文强调的坚持“台独”价值。四是“我们要力抗中国的压力,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要摆脱对于中国的过度依赖,形塑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经济关系”。一方面是蔡英文对大陆遏制台湾谋求拓展空间图谋受挫后的强烈反弹,预示了她要与大陆走向对抗之路;另一方面延续她“520”讲话提出的“告别以往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现象”立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摆脱对大陆过度依赖。

  蔡英文两岸政策论述的新变化,展现了强硬姿态,当然引起外界尤其是大陆及岛内非绿阵营的高度关注与批判,美国也表达了极大关注。美国国务院东亚暨太平洋事务局发言人葛瑞斯(Grace Choi)强调,“在两岸关系和平的稳定上,美国有深远利益,美国欢迎海峡两岸降低紧张,改善两岸关系的步骤”,美国希望双方尊重彼此,鼓励两岸在有尊严与尊重的状况下进行建设性对话。在外界压力尤其是可预期的美国警告之下,蔡英文开始调整两岸政策,修正转趋强硬的姿态,适度放软。

  10月7日,蔡英文接受日本《读卖新闻》专访,就是对前两次强硬姿态讲话的一种修正与权衡。蔡英文除了重申台湾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之外,两岸政策调子开始放软、放柔,不再过度强调“力抗中国”,而是强调“维持现状的承诺不会改变,对中国大陆的善意也不会变,希望和平、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但蔡英文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即使修正与调整强硬策略,已无法让外界再信服蔡英文,质疑与批判之声依然强大。

  在这种背景下,10月10日的“双十讲话”成为蔡英文重新系统地诠释其两岸政策的大好时机。不出预料,蔡英文的“双十讲话”,基本上仍以“520”讲话的两岸政策论述为基础框架,适度结合执政后两岸互动与两岸新形势,形成新的“柔中有硬”的两岸政策策略,即“新四不”:“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屈服,不对抗。”

  观察蔡英文两岸政策论述与变化的逻辑可以发现,从“520”讲话到“双十讲话”及这期间的“一信三采访”,蔡的两岸政策立场有坚持、有变化、有调整,形成了维持表面低姿态下更为强硬对抗的思维与路线,成为其未来长期性的两岸政策与策略,这也预示了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更大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李杰]